试论清代孝廉方正科张丹卉孝廉方正科是清代科举制科之一种取古.DOC

试论清代孝廉方正科张丹卉孝廉方正科是清代科举制科之一种取古.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清代孝廉方正科张丹卉孝廉方正科是清代科举制科之一种取古

  试论清代孝廉方正科   张丹卉   孝廉方正科,是清代科举制科之一种,取古时贤良方正合以孝廉之意而命名。其制始于雍正元年(1723),以后每遇皇帝即位,即下恩诏,由各府、州、县、卫举荐孝廉方正之士,各赐六品章服,经礼部验看考试后,或授官或以备召用,是为定制。清代行孝廉方正科,旨在广揽人才、收得贤之效;举髦士以为表率,敦励风俗。其意又重在后者,兴廉举孝实乃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初举孝廉方正,被选者官虽不显,却以此为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至清末,所举之人,多为名不副实,竟至于人以为耻,其间种种耐人寻味。   近年来,科举研究渐热,但多集中在进士科,对制科研究较弱,而在制科的研究中又偏重“博学鸿词”,对“孝廉方正”科的研究实在是微乎其微。尽管孝廉方正科在清代科举制度中所占地位并不显著,但是,自雍正帝伊始,清朝历代帝王皆举荐孝廉方正,奉行不替,是为定制,存在近二百年之久,它与清代的政治尤其是社会教化紧密相联,是清史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本文就孝廉方正科设置之缘起、荐举制度的演变,以及如何对其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一、孝廉方正科设置之缘起   清代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常科是指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即所谓“常贡之科”。相对于常科而言,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设制科最多,视为优选;宋、金亦有制科之设;自元、明专用进士一科,不设制科。清代又恢复制科,包括博学鸿儒、孝廉方正、经学、召试、经济特科,其目的在于广揽人才。   “孝廉”、“方正”始见于汉代。两汉以察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即朝廷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经过考察,向封建国家推荐人才、选拔官吏。察举的科目繁多,包括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等科目。孝廉即孝悌廉洁,只要具备该品行即可充选,无须经过考试选拔;贤良方正全称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被举者,须经策试方能授官。汉以后各朝多沿袭之,为荐举科目之一。   清初陆续恢复制科,合古代孝廉、贤良方正为一科,称为孝廉方正。所谓“孝廉方正”,即孝悌、廉洁、品行端正者。   举荐孝廉方正始议于顺治十五年(1658),是年,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奏请用孝子授官。吏部议复:“孝行关系风化,若有司呈报,果有真正孝子,许抚按严行体勘,详开事实具题,礼部覆核真确,敕臣部考试,酌量选授县正佐贰等官。”1这是清廷首议用孝子为官,但是顺治、康熙两朝并未真正实行,正式设置孝廉方正科始于世宗即位。   1《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七。   2《清朝文献通考》卷五三,《选举七·孝廉方正》;王庆云:《熙朝纪政》卷一,《纪制科特举》,山东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版。   3《清世宗实录》卷一四。   4《清世宗实录》卷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世宗登极,恩诏各直省,每府州县卫举孝廉方正,暂赐以六品顶戴荣身,以备召用。2十二月,又命八旗详察孝行素著者以闻。3并命九卿于新科进士内,有居家孝友、人品端方者,各举所知。4选拔时以道德实践为主,不以文辞为重。嗣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帝御极之初,均颁恩诏,举荐孝廉方正,成为一代定制。   制科久废,清代复设之,这既是清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所需,又是其学习并传承汉文化的一种表现。   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自其产生至清代初期,已历千余年,开始走下坡路。所暴露的弊端日增,社会舆论的抨击日烈,但对广大士人而言,因为是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所以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清建立全国政权后,极力笼络汉人,尤其是士人阶层,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兴科举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在全面恢复常科考试之后,复开制科。先是,康熙十七年(1678),圣祖设“博学鸿儒”科,为制科之一种。该科始创于唐代,时称“博学鸿词”,宋沿袭之,元明不置。圣祖复开“博学鸿儒”,旨在笼络那些有影响的博学之硕儒,赢得他们对清政权的拥护和支持。世宗承袭其父的思想政策,御极之始,又增设“孝廉方正”科,令各直省荐举贤能之人,或以顶戴荣身或授以官职。之后又置“经学”、“召试”等科。清统治者正是利用科举制度笼络人心,扩大统治之基,巩固其统治。   孝悌者,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悌乃百行之根源,是人伦之本,孝行关系社会风化。它是封建伦理道德的首倡内容,是处理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是修己教人、治国治家之根本,从汉代起即被推崇。《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正是因为孝悌是一切善行的基础,是忠君的前提,所以历代统治者皆提倡以孝治天下。满族崛起于东北一隅,文化落后,除了留在头脑中世代不变的传统习俗,并没有系统的成文理论。当他们建立起本民族的统治时,在思想上没有别的选择,必须遵循历代亦即汉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接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道德伦理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