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⑵ 实物测定法 选用与岩屑大小、密度相近的物质(红砖块、白瓷碎片),在接单根时投入钻杆内。记下投入后开泵时间,及投入物开始返出时间 ,该两个时间之差--实物循环周期 t。 实物沿钻杆下行到井底的时间 t = t0 + t1 循环周期 从井底至井口时间(迟到时间) t1 = t-t0 迟到时间的计算方法 ⑵ ※ 实物测定法的优点: ▲ 实物与地层密度相似或接近,所测迟到时间较准确 ▲ 颜色鲜艳,易辨认 ▲ 实物沿钻杆下行到井底的时间t0: V1、V2--钻杆和钻铤的内容积(查表而得) ,m3 d1、d2--钻杆和钻铤的内径,m L1、L2--钻杆和钻铤的长度,m Q--泥浆排量,m3/min 迟到时间的计算方法--实物测定法 钻铤--上接钻杆、下接钻头,提供钻压以破碎岩石。 ⑶ 特殊岩性法 需要注意:迟到时间随井深加大而延长→一般每隔一定的间隔测算一次迟到时间,作为该间距内的迟到时间。 利用大段单一岩性中的特殊岩层 ▲大段砂岩中的泥岩 ▲大段泥岩中的灰岩 ▲大段泥岩中的砂岩等 迟到时间的计算方法 ⑶ ▲ 钻时(曲线)配合-- 特殊岩层表现出特高或特低值: ● 记录钻遇时间 ● 上返至井口时间 二者之差即为迟到时间 2、岩屑录取 ⑴ 捞取岩屑-- 按录井间距、迟到时间在统一位置准确捞取岩屑 空槽内加挡板取样;震动筛前加接样器取样 捞取岩屑— 清洗— 荧光直照— 烘晒岩屑(挑样) ⑵ 清洗--方法因岩性而定,以不漏掉或破坏岩屑为原则 ※ 致密坚硬的石灰岩、砂岩及部分泥岩→可淘洗或冲洗 ※ 软泥岩及松散砂岩等→只能用盆轻轻漂洗 ※ 混液样品(连同泥浆一起取出的岩屑)不洗。 ⑷ 烘晒岩屑--最好自然晾干;来不及时可烘烤(保证不变质) 含油气试验及生油条件分析的岩样,严禁烘烤。 ⑶ 荧光直照--岩屑洗净后,立即进行荧光湿照和滴照; 晾干后进行荧光直照(干照); 2、岩屑录取 ▲ 样品保存(装袋):洗净的干样,每袋≥500g ▲ 分析化验样品的取样:重量不一,一般100g±。 3、岩屑描述方法及步骤 三、岩屑录井 ⑴ 岩屑鉴别 -- 真假岩屑识别 ★ ⑵ 岩屑描述(方法) ★ ⑶ 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中缝洞发育情况描述 ⑴ 岩屑鉴别 -- 真假岩屑识别 在钻井过程中,由于裸眼井段长、泥浆性能变化及钻具在井内频繁活动等因素影响,使已钻过的上部岩层经常从井壁剥落下来,混杂于来自井底的岩屑之中。 真假岩屑识别 ① 观察岩屑的色调和形状 ② 注意新成分的出现 ③ 从各种岩屑的百分含量变化识别 ④ 利用钻时(对区别砂、泥岩、灰质岩比较准确)、 气测(识别油、气层) 等资料验证 3、岩屑描述方法及步骤 色调新鲜,形状呈多棱角状或呈片状者,通常是新钻开地层的岩屑; 各类岩屑形状示意图 新钻页岩 新钻灰岩 新钻泥岩 残留岩屑 垮塌岩屑 ▲ 观察岩屑的色调和形状 识别真假岩屑 圆形、岩屑表面色调模糊或块较大者,一般为滞留岩屑或垮塌。 ② 含水观察 直接观察岩心新鲜面湿润程度。 湿润程度可分为3级: ▲ 湿润:明显含水,可见水外渗; ▲ 有潮感:含水不明显,手触有潮感; ▲ 干燥:不见含水,手触无潮感。 岩心描述(1)-- 岩心的油气水观察 ② ③ 岩心含油实验 岩心描述(1)-- 岩心的油气水观察 Ⅰ 、滴水试验法 ★ Ⅱ 、荧光试验法 ★ Ⅲ 、丙酮--水试验 Ⅳ 、四氯化碳试验法 Ⅰ 、滴水试验法 滴一滴水在含油岩心平整的新鲜面上,观察水滴的形状和渗入速度,以其在1分钟之内的变化为准分为5级: ▲ 滴水即渗: →水层 ▲ 渗:滴水呈膜状渗入→含油水层 ▲ 缓渗:水滴呈凸镜状,浸润角 <60°,扩散渗入慢 →油水层 ▲ 半球状:水滴呈半球状,浸润角 60~90°之间,微渗→含水油层 ▲ 珠状:水滴不渗,呈圆珠状, 浸润角>90°→油层 滴水级别的划分 根据石油的荧光性,依据发光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Ⅱ 、荧光试验法 ▲ 油:淡青、黄色 ▲ 焦油:黄、褐(橙)色 ▲ 沥青:淡青、黄、褐、棕色 ▲ 地沥青:淡黄、棕色 现场常用的荧光分析法有4种(后讲): ◆ 直照法 ◆ 滴照法 ◆ 系列对比法 ◆ 毛细管分析法 ⑵ 岩心含油级别的确定 主要依靠含油面积大小和含油饱满程度来确定。 根据储集层 储油特性不同 孔隙性含油级别 缝洞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