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与研究 - 中国社会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doc

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与研究 - 中国社会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与研究 - 中国社会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该文的主要内容发表在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3-328 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与研究 ——法律社会学的视角 冯同庆 基于多年的调查和近年的补充调查,通过法律社会学视角对工人身份歧视现象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对歧视概念的理解、方法、假设,我国对工人身份歧视缺乏基本法律的界定和保护,企业破产和工人赎买中劳动债权受偿的歧视,企业改革或改制导致非自愿失业中的歧视,用人单位等级用工中的歧视,用人单位劳动过程控制中的歧视,工人身份歧视并非暂时性现象,运用好相关的法律资源有助于消除这种歧视。 一、引言:对概念的理解、方法、假设 对概念的理解 本调查和研究涉及的工人身份歧视,是狭义上的原计划体制内的工人身份歧视,也就是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工人的身份歧视。就广义的工人身份歧视而言,还应该包括农民工身份歧视。而农民工身份歧视的调查和研究,是另一个专题的内容。由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人们习惯于把原计划体制内的工人与农民工相区别。因此,我们把对原计划体制内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和研究,就称为“工人身份歧视的调查与研究”。这种狭义的界定,应该不会使人们在理解上产生太大的麻烦。就是说,不至于使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与对农民工的调查和研究相混淆。 就身份歧视而言,工人身份歧视与农民工身份歧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背景下,人们往往认为农民工身份歧视问题突出。至于原计划体制内的工人,他们受到了身份歧视吗?就我们掌握的舆情,除工人自身而外,多数认为他们非但没有被歧视,而且需要改变原来享有的优越的社会身份。认为原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单位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使工人享有优先的就业机会和特殊的职业保障;随着这些结构和制度的逐步消除,他们失去原有的就业机会和职业保障是自然的、正常的。 然而,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诚然,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背景下,原计划体制内工人的身份变化有其合理的依据。但是,这种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工人身份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就会是公正和公平的。现阶段,原计划体制内工人的生存状态,大体可以划分为下岗、失业、在岗这样几种。考察工人从原来的身份到当下的下岗、失业、在岗,其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着不容否认的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 本调查和研究涉及到的工人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包括四个方面。一、企业破产和工人赎买中劳动债权受偿的歧视。二、企业改革或改制导致非自愿失业中的歧视。三、用人单位等级用工中的歧视。四、用人单位劳动过程控制中的歧视。 二、方法 上述歧视现象的归纳和判断,源于我们平时相关实证材料的积累和就这个专题进行的个案访谈。平时积累的相关实证材料,全部是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的公开材料。个案访谈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方的基层进行的,是原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集中的城市。个案访谈的安排,注意了区域分布。分别在东部的D市、西部的B市、北部的W市、中部的Z市和南部的J市进行。访谈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人,辅以部分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工会人士和政府管理人员等。调查阶段访谈的人员数量比较大,在研究阶段对访谈材料进行了筛选。实际用于此报告的访谈材料,D市10份、B市6份、W市12份、Z市18份、J市13份,共计59份。其中,使用工人访谈和其他人员访谈材料的区域分布,见下表: 城市 工人数 其他人员数 共计数 东部D市 8 2 10 西部B市 6 0 6 北部W市 12 0 12 中部Z市 17 1 18 南部J市 7 6 13 上述歧视现象的归纳和判断,还依据了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的政策、法规、法律,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等。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教授主持的反歧视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人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ita Chen、中国社会科学院石秀印研究员、北京大学佟新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林燕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爱青博士等,在研究思路、理论观点、实证资料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当然,这之中也有不同观点的讨论。 三、假设 在实证材料和个案访谈材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做出了如下假设: 1.我国对工人身份歧视缺乏基本法律的界定和保护。 2.企业破产和工人赎买中劳动债权受偿的歧视,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属于间接性歧视。3.企业改革或改制导致非自愿失业中的歧视,具有权力限定的特征,属于统计性歧视。 4.用人单位等级用工中的歧视,沿袭过时的传统规范,属于制度性歧视。 5.用人单位劳动过程控制中的歧视,往往会连续和重复出现,属于累积性歧视。 6.工人身份歧视并非暂时性现象,运用好相关的法律资源有助于消除这种歧视。 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证实了上述全部假设。 二、我国对工人身份歧视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