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 - 辅仁大学学术资源网
中國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
鄭志明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民間信仰」是民眾世代傳承下的觀念系統,是長期生活實踐下的精神現象,是社會活動中派生出來的心靈活動(註2),是求生過程中的主導性意識活動,是民眾在各種文化傳承下的心靈建構,是集體智力自發地整合與加工而成,在世代的積累中固定下來的思維定勢與行為模式。其思想的完成與擴充不是全般地繼承了上層建構的文化傳統,而是扣緊在人們現實的社會需要與心理需要,經過眾人的心血長期地灌溉而成,是在民眾的集體經驗下所發展出來的認知與實踐系統,保留了其自身特殊的心靈活動模式,其主要特徵有二,即「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能將其接收到的各種文化訊息進行創造性的組合,建構出滿足生存需求的自主性精神活動領域。「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是民間信仰思維活動的主要特徵,也是民族心靈作用的表現形態,是人們共同的心理與性格的基礎,同時可以不斷地與上層建構交流與互滲,進行動態的平衡與整合,發展出適應外在環境的堅強生命力。民間信仰即是民眾觀念的大組合,是共同生活經驗的結晶,在「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下,相互地適應、吸取、協調、和諧與統一,顯示出其內在良性的整合能量。同樣地,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民間信仰應該也具有著現代轉化的適應能力,自身也能在現代文明的衝擊與挑戰下,進行自我的修正、消化與涵化,整合出新的文化適應體系。關鍵字:中國文化、民間信仰、合緣共振、含混多義、多元一體
一、前言
中國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從來就不是單一,而是多元並舉的,就其精神的心靈體驗也是百家爭鳴,各自傳承與發揚,且經常地相互交流與整合,形成了大雜燴的複雜體系。此體系實際上是由許多不同層次的文化系統組合而成的,是長期縱向、橫向交織互補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提供了許多不同面向的傳統文化形式。
過去對中國文化的探討與理解,大多偏向於知識理性的思維傳統,是以少數精英的上層建構,追究其高層次的心靈活動,偏重在形而上終極實體的體驗與發明上,提昇到超越面的理想文化,展現出各種豐富的抽象論理系統。不可諱言,上層建構是中國文化最寶貴的精神系統與思想結晶,長期的傳承與發揚,且經由各種傳播的管道散佈於民眾的生活傳統之中。問題是民眾如何將上層建構的文化樣式,進行現實生活的凝聚與實踐呢?上層建構與下層民眾之間在文化心靈上是如何接合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涉及到中國文化具體實踐的回應系統,從形上的抽象思維貫通為形下的具象行為,二者之間未必是完全黏合,可能存在著更迭、變異與混合的過程。可是這方面研究卻極為稀少,對民眾心靈世界的理解相當有限,以及忽略了生活傳統下所展現出來的生存理性,誤以為民眾在信仰層次上是愚昧與低下的。
「民間信仰」是民眾世代傳承下的觀念系統,是長期生活實踐下的精神現象,是社會活動中派生出來的心靈活動,是求生過程中的主導性意識活動,是民眾在各種文化傳承下的心靈建構,是集體智力自發地整合與加工而成,在世代的積累中固定下來的思維定勢與行為模式。其思想的完成與擴充不是全般地繼承了上層建構的文化傳統,而是扣緊在人們現實的社會需要與心理需要,經過眾人的心血長期地灌溉而成,是在民眾的集體經驗下所發展出來的認知與實踐系統,保留了其自身特殊的心靈活動模式,其主要特徵有二,即「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能將其接收到的各種文化訊息進行創造性的組合,建構出滿足生存需求的自主性精神活動領域。
二、合緣共振
漫長的歷史歲月,多元的價值文明,上層建構的豐富性與下層整合的多樣化,導致民眾在生活過程中背負著過重的文化包袱。若學術界只關心到豐富的上層建構,把一切的關懷僅投注於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出路,未必能真正理解民眾生活的調適與轉化問題。民眾的思維模式雖然與上層建構的主體價值系統有著相互薰陶與滋潤的作用關係,但是彼此間不是全盤連貫的,各自有其動態的價值取向,不應該以等量的方式一體視之。上層建構的觀念系統或許支配了下層民眾的行為規範,但是在生活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傳統理性,是跟隨著不同時代的生態環境而不斷地調整。
民眾生活經驗累積出來的「民間信仰」,實際上也是一套形而上學的觀念系統,是民眾在信仰領域上的精神活動,是綜合了各種流傳下來的上層建構進行加工後的成果,為民眾提供了生活依據的宇宙圖式與生存模式,作為人際活動的精神支柱與行動指南。民間信仰與上層建構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自發性上,精神活動是自由地成型發展,形成了不成文的形而上學。上層結構的成文形而上學如何被轉為民眾不成文的形而上學呢?所謂「不成文」是相對於「成文」而言,缺乏嚴謹觀念的哲理體系,非系統化的學說建構,而是生活意識的動態重組,可以隨時多樣組合與調整,是集體自發地創作加工,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革不斷地自我更新,仰賴民眾集體心靈的創造能量,建立可以讓生活重新平衡的信仰系統。
民眾生活的精神內涵基本上還是依附於上層建構,但是上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