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延熙教授与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中国农业大学益微
陈延熙教授为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梅汝鸿 王 琦 李 燕 梅 宁
(中国农业大学 植病系 100193)
一九七八年十月在广西桂林阳朔召开的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称之阳朔会议,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病学术会议。其原因有二:一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植病界首次欢聚会,开得像过节一样热烈,又像亲友灾后久别重逢,人人笑容满面,异常兴奋。当时除俞大绂、林孔湘少数几位教授没能到会外,植病界前辈基本到齐了。非常显眼的是林传光、吴友三、仇元等均有师母陪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陈延熙教授(1914—1990)在会上作了“现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的主题报告(即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反响极大,公认报告在文革之后对植物病理学起了推动、恢复作用,并将植物病理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阳朔会议之后,1979年刚过春节,陈先生将“植物病理十批判”为北京植物病理学会作了专题报告。1979、1980两年内,陈先生除在北京不断地作报告、讲学外,应邀到10个省市去报告、讲学。到1986年,陈先生已在全国22个省市作过讲学,有些省市多次前去讲学。陈先生觉得经过“文革”,一提“批判”叫人害怕。他老人家改用“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论传统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起源生态观”、“非生物因素与植物病害”、“植物保健学”、“植物生态系”、“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植物生态工程学”、“植物生态病理学”、“植物生防”等等题目来讲学、讲课,但都是阳朔会议主题报告的翻版。至今参加过阳朔会议的同仁对陈先生的报告印象极深,就是今天说起来还是津津有味。怀着尊师敬老、怀念前辈、传承发展、创新争优的心情,回过头来看看陈老先生在30多年前,展现给我们植物病理学划时代的华章。
陈延熙教授讲学内容简介
(一)植物病理学应称“植物医学”、“植物保健学”
“植物病理学”定义脱离生产实践,又不能反映植物病害本质,“植物病理学”应称“植物医学”或“植物保健学”。
植物病理学有二重性:一是理论性的生物学,二是应用学科农学的一部分 。给“植物病理学”定义的祖师爷德巴瑞(DeBry),他不是搞农的,是搞植物的,早年是当大夫的,将人医中“病理学”移用过来,起名叫“植物病理学”。这些前辈早年主要是从事一些真菌致病来理解植物病理学的,称之植物病理学就不奇怪了。五十年初学习苏联,把资本主义骂了一通,说他们脱离实际,其实他们也不结合实际。今天,我们要为农业服务,要为生产服务,就应称“植物医学”,或者称之“植物保健学”。这样更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因为我们不光要认识病害,更重要是预防病害、防治病害、控制病害。
(二)病害起源生态观
植物病害起源生态观,也可以称之有害生物起源生态观。我们要从生物历史进化生态观来认识病害及其起源。设想在一万年前,我们社会处于自然生态系,病害是常发病,很少有流行病。病害在这动态平衡中,起到积极推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万年之后,人类从居住半山坡,从事采集、守猎生活,转入居住平原,改为从事种植、养殖生活,人类进入农业生态系。人类打破自然生态系的平衡。尤其有了遗传育种,有了机械,有了化肥农药,病原物随着寄主和环境是平行进化的。自然生态系中的常发病,在经过原始农业生态系(3000年前)、传统农业生态系(200年前)、尤其进入现代农业生态系(200年后),逐渐演变成流行病。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现在不断发生的流行病、暴发病、外来病,都是“人造病害”。由于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不停地“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出更适应这改造过的自然界的有害生物。
(三)给病原菌平反,同病原菌和平共处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历史进化过程,“病原菌”不但无害,而且是有功的。只是人类根据自己欲望,从事各种农事操作,将原来自然生态系中“病原菌”逐渐演化成为真正有害于人类的病原菌。
为此,不妨举苹果的例子来说明。设想在一万年前,我们社会尚处于自然生态系状态。野生的小苹果成熟后落到地上,被后来落叶覆盖着安全过冬。在春天大地回暖时,爛果病病菌将苹果烂掉,种子才能接触土壤。病菌烂掉的苹果为种子提供良好的小环境,有光、有水、有热度、有营养。种子顺利发芽长成苗,在这过程中,种子病害、种苗病害、虫咬鼠啃,大部分种苗被淘汰掉了,最后只剩下千顷一株苗,这株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为最优秀的苹果后代。这些所谓有害的生物维持了生态平衡,帮助苹果完成了生活史,保证苹果物种得以繁衍。
我们希望苹果又大、又红、又脆、又甜。不惜利用一切手段,除遗传育种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甚至喷洒激素。所以从另一角度看,这些大而红的苹果完全是臃肿的病态,原来生长期并不发病的烂果病病菌,现在早早发病了,甚至成灾。
病原菌是消灭不了的,我们现在根据微生态调控原理,将侵染寄主的病菌数量压低到少而又少;已侵入寄主的病菌控制在潜伏状态;即使发病,症状出现晚、出现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