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族之女王德懿耄耋入党记
望族之女王德懿耄耋入党记
编者按:
她出身旧时名门望族,饱经战乱离苦,艰辛求学,在她的生命中,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仿佛一盏指路的明灯,导引她穿过重重迷雾,走向命运的彼岸,由此,她三度递交入党申请,终于在83岁高龄实现这毕生的宏愿。
重庆南岸,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租界地、重庆开埠史的标志地域。1917年,随着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政治格局迎来新的重大变化。就在这一年,王德懿出生在重庆南岸长江边的望族王家,几乎在她刚刚学会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就迎面际会了一个摧枯拉朽的动荡时代。
邓中夏、张闻天、肖楚女等共产党人在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王家发迹于清道光年间,王德懿的高曾祖父王信文以贩盐起家,后筹“万茂正”号,不久享誉川东,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之一。王德懿的高曾祖母钟氏后来活了108岁,享五世同堂之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被皇帝赐建百寿牌坊。
中国的旧日望族,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发家之后总自觉不自觉地将后人往学术传承的路上引,王家后来就涌现了近代著名的国子监太学生王志修,现代法学家、教育家王世杰(1933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和当代著名诗人王世达(笔名沙鸥)等文化名人。王德懿的父亲王世禄,受家风影响,也颇俱文才,其母鄢慧芬,乃鄢公复(中国民建创建人之一)之妹,不仅开朗豁达,颇有见识,且由于亲眼目睹了重庆的开埠,深知现代教育对于年轻一代的重要,他们在家中办起私塾,并用高薪聘请了江津宿儒吴平阶执教,从“三字经”入手,而后《古文观止》,再后《左传》等传统经史子籍,为儿女们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吴平阶老乃国学大儒,言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常常使得王德懿与兄弟姊妹捧腹大笑。在这融洽的氛围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也逐渐渗透到他们的骨血中。王德懿丽质天生、聪慧超人,但逢考试,常获好评,一次期未考作文,她凭借日常的观察和扎实的古文基础,写成《捕鼠记》一文,因举词奇巧、立意不凡而令先生赞不绝口,并亲加评语:“行文生动有趣,独辟蹊径,此乃余执教30多年未见之好学生也!”
然而,随着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国门,特别是1901年9月《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的签定,曾经偏居一隅的王家故园――重庆南岸王家沱也沦为了列强之一――日本的租界地,从而烙上了民族耻辱与重庆开埠历史见证的深深印痕。
1929年11月,年仅12岁的王德懿以优异成绩考进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该校是重庆女子最早集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高完中,当年著名革命活动家邓中夏曾领导了该校的“择师运动”,张闻天、肖楚女在校任教时,则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王德懿耳闻目染,深受影响,立志做一个新女性。
1936年,王德懿高中毕业,为了更好地求学,同时也为更深入地了解和探求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她邀约10余位本班同学集体前往上海求学。她们搭乘卢作孚的“民生”轮,过夔门、出三峡,沿江东下。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其时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17岁的王德懿,她一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实业管理系,成为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女生,而与她同级者就有后来获得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院士。
她的这一壮举当年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国著名学者钟伟臣院长在她报到时曾勉励说:“一个内地妙龄女子,千里迢迢来交大求学,实属不易,望能学成报国”。
“那时全校女生不到30人,可谓凤毛麟角,且一律短发长袍,外套羊绒毛质开衫,半高革履,胸佩三角型蓝底白字镶银边“交大学生”的挂链校章,走路时常常左肘叠书,右手垂摆,深受当时的人们青睐。”
70余年过去,但王德懿对当年求学之地――上海交大仍记忆犹新,那朱红色的校门,那绛檐绿瓦,在她眼里,无不显示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的庄严与凝重。
在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的领导下,她积极投入到进步社团的工作中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暑假,上海沦陷,王德懿与老师、同学辗转抵渝。
其时重庆大学在大后方敞开了慈母般的胸怀,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东北三省)的流亡学生,并以空前规模的借读形式,谱写了人类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篇章。
进校后,王德懿成为重庆大学新设商学院的首届学生,借读在特别班里。次年,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来院执教(后任院长)。
王德懿至今还记得,当时商学院的男生宿舍在文字斋,女生宿舍在饶家院。在这个温馨的家园中,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同学感情特别融洽,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打败侵略者,收复我河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而发奋学习。
不久中央政治大学迁往南泉,开始招收学员。受时事影响而对政治颇感兴趣的王德懿得知情况后,前往报考,并一举中榜,从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