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南海科研应有系统规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汪品先-南海科研应有系统规划

汪品先:南海科研应有系统规划 作为一项大型科学计划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初,美国《科学》杂志专门就“南海大计划”对他进行了采访,之前是著名的《自然》杂志。它们使世界都了解了中国雄心勃勃的南海科学梦想。 汪品先说,他们这一代人本来对海洋是陌生的。就像这个国家,更喜欢陆上的珍奇宝贝。因为西藏的螺丝化石,汪品先也差点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不过,终究是时势造英雄。中国对于大海的需求,将他们推到了南海之上。 地质学生的选择 汪品先本是学习地质学的。1956年,他从中学被选拔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地质学。“一同被推荐的还有抗美援朝的军工校学生,衣服裤子从上到下都是国家的。当时是很赤诚的,去莫斯科就是要多学知识。”汪品先对《望东方周刊》说。 在苏联,他还迷恋上了螺丝化石研究,并且差点因此改变自己的一生:毕业前,他特地从莫斯科坐火车到列宁格勒拜访一位85岁的老专家,对方说在曾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西藏的螺丝化石,实在太美了,要研究螺丝化石得到西藏去。 于是,汪品先将分配志愿填在西藏,“现在看那个选择是错的,没有太大价值。” 好在1960年夏季回国后,留学生们没有马上被分配,而是在北京过起了封闭的组织生活。在北京度过炎热的两三个月后,汪品先去西藏想法被上级否决,24岁的他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地质系。 6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兴起之时,汪品先却终于得到了第一次地质勘探机会。当时国家在上海附近海域寻找天然气,汪品先和工作人员分析化石。后来,汪品先还得到了一次内部嘉奖。 真正结缘海洋地质是1968年。“年轻人都响应革命号召,到处在开批斗大会,我被弄到下乡农场劳动。这期间,我听说国家要在海上找油,十分兴奋,就和同事写报告上去要求在学校招生建海洋地质系。” 1970年,华师大地质系招收了十几名学员。后来到了1972年,原国家计委地质局要求上海设立海洋地质局,配合海上找油,意外发现这个专业竟然已经存在。只是有领导认为,海洋地质学放在师范院校不太合适,于是汪品先他们整体搬迁至同济大学。这十几位工农兵学生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毕业的海洋地质专业学生。 “刚到同济的日子异常艰苦,分给我的宿舍,我住了很久才听说是肝炎病房。实验室空间倒是很大,是一个空荡的车间,几扇门大敞着,门后堆了几堆公社的垃圾,苍蝇蚊子到处飞。没有一分科研经费,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对不齐。”汪品先回忆说。 多年后,汪品先一位得过美国“总统奖”的学生将此情状说给美国同行听,对方惊愕不已。 此时,校内校外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高音喇叭响个不停,汪品先也难得清净。他一次主持学校批评大会的经历,差点惹祸上身。 汪品先看完一个“走资派”的材料说,这没什么呀,为什么要上升到敌我矛盾呢?结果,工宣队闯进他宿舍,夺走日记进行彻查。 后来,领导看了日记说,这是进步青年。汪品先免遭批斗,逃过一劫。“那时哪里还想海洋地质学,以为将来天下就这样了。”汪品先说。 令人震惊的考察 “文革”末期,中国在黄海搞了几次钻井,并没有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田。直到1977年“文革”结束,汪品先才有机会接触到了南海石油勘探。 当时因南海海面常有油花漂浮,石油部门便在湛江附近钻井找油。两位负责人来上海找到汪品先,说招了一批女孩子,让他培养她们做古化石分析。 后来,石油部门在博鳌附近海面架设了海上平台,在岸上远远可以望到。“海底找油是在船上放炮,利用地震勘探的原理,我当时负责做古化石部分的研究。”汪品先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力。 当年,中国地质界便派出一支13人组成的石油科技代表团赴美法考察。汪是其中一员,国外所见所闻令他十分震惊。“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要解放的法国,即便最穷的地方都十分发达,一路见闻令我和后来成为石油部副部长的舍友十分震撼。”汪品先说。 令汪品先大开眼界的,还有国外科学家关于海洋勘探的报告。听完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的报告,汪品先大受鼓舞,认为其前景广阔。回到上海的破落车间,汪品先便拿着简陋的仪器开始研究,终于在1980年与同事出版了一本《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 这本书很快引起了西方科学家的关注。几年后,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美国权威海洋专家专门拿着这本书跟汪品先畅谈许久,并在以后的国际深海钻探中给汪品先提供帮助。 80年代初,汪品先还曾负责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只是1990年开始,他只管科研教学,再不负责行政了。 首个的海洋大型基础研究计划 1985年,美国发起了一项由10多个国家共同出资的大洋钻探计划,通过钻探获取岩心研究大洋地壳。其前身是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深海钻探计划。 在国家财政不算宽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