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

浅议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 中国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视“任贤使能”为治国之大事,“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千古名帝康熙以善用能臣而名垂青史, 他认为“历代治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 “致治之道, 首重人才”。可见,“用贤”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中最具精华之成分, 至今仍闪耀着进步思想之光辉。传统文化一向十分重视“立德”, 把德行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刘邦、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在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有其积极意义, 为战胜对手, 开创基业奠定了基础。有人认为, 刘邦、曹操重才废行, 不讲品德, 其实不然。刘邦、曹操所谓的德, 是看人才是否忠于自己, 是否为己所用, 这是最为根本的前提。当然, 这种做法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与刘邦、曹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同, 唐太宗用人, 由于即位后的太平治世与曹操所处的混战乱世不同, 因此他较注重人才的品行、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他多次告诫群臣:“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 误用恶人, 不善者竞进”。慎择官吏“须以德行、学术为本”。他批评曾违背这一选官原则的吏部官员,“惟取其言词刀笔, 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 恶迹昭彰, 虽加刑戮, 而百姓已受其弊”。 可见, 为官择吏重视德行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有着巨大影响。深受太宗思想影响的大臣魏征在总结用人的经验时说:“乱代惟求其才, 不顾其行。太平之时, 必须才行俱兼, 始可任用”。康熙作为一代名君, 也深知德行对治国的重要, 指出:“国家用人, 当以德器为本”;“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 若止才优于德, 终无补于治理耳”。这与唐太宗的德才兼备思想完全一致。 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 拜管仲为相, 终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传为千古佳话;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之记室, 在起草的讨曹檄文中骂及曹操的祖宗三代, 并痛斥曹操为“赘阉遗丑”, 曹操曾为此文而切齿扼腕。袁绍败亡后, 陈琳投降曹操,曹“爱其才而不咎”, 重用他为掌管文翰、起草军国书檄的军谋祭酒。贾诩原为张绣部属, 宛城一战, 贾诩助张绣袭击曹操, 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战死, 曹操也负箭伤。后贾诩投曹, 被任命为执金吾, 封都亭候。渭南之战, 贾诩献策助曹击溃韩遂、马超。曹操不念旧恶, 大胆起用敌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陈琳、贾诩等人, 成为“能用度外之人”的典范。唐太宗任人不避亲、不避仇。他说:“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及仇嫌, 不得不举”。 由此可见, 在用人的问题上, 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是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前提。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也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2. 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思想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的识别、培养、锻炼等方面的思想极为丰富。正确地认识和吸收其合理成分, 对做好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识别德才兼备之贤才, 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前提。姜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