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影响下英汉习语翻译.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文化影响下英汉习语翻译

浅谈文化影响下英汉习语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文化的最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多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更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英、汉习语却往往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做到翻译对等。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把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过详尽的论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两个主要原则,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在书中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其“动态对等”理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传入国内,在国内译界掀起一股“奈达风”,译者在论述自己的翻译或进行翻译实践时必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基础。 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他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功能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一般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英汉习语的互译。 二、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 “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大都含有贬意。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以狗的形象来比喻的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好的方面,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道教以及带有学术色彩的儒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来自这些宗教文献。例如谚语“乐极生悲”、“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反映了道教中“物极必反、阴阳互济”等朴素的辩证思想。“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现身说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均与佛教有联系;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英国和其它英语国家,人们主要信仰基督教(Christianity),《圣经》(B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