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蓓蕾 若梅无求品自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蓓蕾 若梅无求品自高

潘蓓蕾 若梅无求品自高40多年前的一天,首都机场。周总理、罗瑞卿等国家领导人正在迎候一位外国首相和他的访华代表团。当首相走下机舱,一个梳着两条辫子,手捧鲜花的少女适时地献上鲜花,清纯笑容在脸庞荡漾。她就是20岁的潘蓓蕾。欢迎礼毕,周总理特意转身亲切地握住她的手:“小同学,感谢你协助我们做好外交工作。”此刻,她握着总理的大手心潮激荡,想起临行老师的话:“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不是北京轻工业学院,而是中国青少年。”一股暖流和自豪感充满心间。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在潘蓓蕾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看到当年那个闪着亮晶晶眼睛,一脸稚气的女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光彩亮丽人生:全国第一位党外女性副厅长,全国第一位党外女性副省长;国家部委第一位党外女性副部长。当年那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已然绽放出最为鲜艳的容颜。 年轻的心永远向着远方,祖国的需要是她坚定的选择 潘蓓蕾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潘金声人称“中国口琴之父”,研制生产了中国第一只口琴――“国光”口琴,扬名东南亚。母亲对这个最小的女儿自然疼爱有加。在这样优越的家庭中,少年渴望独立的思想却犹如一股从地下涌出的清泉,势不可挡的流淌在她的心中。恰似年少尚轻狂,渴望独立、追求自我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令家人瞠目地全部填报了上海以外的院校。想法说来很简单:离家太近,会老想着回家,读不好书;家里总宝贝着,会长不大。而北京,是她最神往的地方。 在当年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里,潘蓓蕾曾亲眼目睹因“家庭出身”、“海外关系”问题而高考落榜同学的沮丧。因而,她决定在最后半年的高考冲刺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心中暗自期许:用自己绝对的高分来抵消“家庭出身”、“海外关系”的不良预后。她做到了。原本兴趣广泛的潘蓓蕾,在这整整半年中,一个电影也不看,一场音乐会也不听,平时的玩伴在楼下扯破嗓子叫她,也不应答,甚全酷热夏季,汗如雨下,家人千呼万唤也不见她下楼纳凉。当时,中学的教务长感叹:“这个女孩毅力过人,必成大器。”1960年高考结束,潘蓓蕾终于收到了翘首以望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她真切地感受到“命运就在自己手中。” 就这样,她离开了,离开了生养她的家乡,离开了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咫尺可得的疼爱。踏上了开往远方的火车。隆隆的火车带着她,也带着她的梦想和对未来人生的无尽追寻,沿着北上的铁轨一路向未知前行…… 60年代初,中国的困难时期,北京寒冷而干燥的冬季让回忆都有些凝涩。 一天,北京轻工业学院的食堂。每个学生的伙食是几块坑坑洼洼的白薯和简单的汤菜。生长在上海的她,并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苦,习惯的把白薯皮剥去并自然地把吃进嘴的坏薯吐出来,饭后,大家像往常一样说笑着回到宿舍。在那个特殊时期,饭桌上显眼的一堆烂白薯引发了争议。潘蓓蕾得知,一口气跑回食堂,把饭桌上还有没有被清理走的烂白薯,一把把抓到嘴里,以最快的速度全都吃了回去。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 大学时代的一段小插曲,透视出潘倍蕾秀外慧中,自信、自强的性格。人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潘蓓蕾如沐春风,身为学习委员的她收获了品学兼优的果实。她说,这是她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1964年6月的一天,北京工人体育场,应届毕业生动员大会。 聚集了上万人的会场中,潘蓓蕾睁大了眼睛凝视着台上的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总理那亲切而富有感召力的讲话荡涤着她的心潮:“在你们同龄人中,只有1.3%的人能有机会上大学,你们是新中国的未来。希望你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为工农服务、为社会服务中去……祖国的大西北更需要你们。” 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总理慈爱的目光和殷切的话语,震撼着潘蓓蕾。回忆在瞬间如闪电划过她的心扉,四年前离开家时的那份决然,在大学求学中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现在选择时对人生坐标的追寻。她心潮澎湃,大西北如磁场般牢牢地吸引着她。 于是,中国版图上最遥远的地方有了一个女孩子所投入的热热的目光,潘蓓蕾一连三次提出了“要求去大西北”的申请。一如当年,她再一次离开已经熟悉的一切,打起背包,向着远方,出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她把青春奉献给大西北 西安,这个有着古朴风韵的古都,曾经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有着与北京、上海截然不同的气质和灵性。在这里,生活的状态改变了,工作的环境改变了。但当初的抉择未变,信念依然。潘蓓蕾想的是,自己不是工农出身,却占了这“1.3%”,就更应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坦诚,用自己的一切,回报党,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有了信念,就有了动力,随之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刚刚迈出校门的女孩对这里一切不可思议的苦累,都觉得再自然、再理所当然不过。直到今天谈及,她仍爽朗地说:“客观来看确实是苦,可我始终认为,那是一段快乐的岁月……”此时,一抹淡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