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山歌中女性角色意识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北山歌中女性角色意识探微

粤北山歌中女性角色意识探微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以客家女性为代表的粤北女性的角色意识悄然地出现分化与嬗变——双性化趋势日渐增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这种人文征象绝非偶然,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为客家民系独特的社会地理、迁移历史、民族特性等原因。本文将以客家山歌为研究场域,探求粤北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双性化的内外因。 关键词:客家山歌 双性化 女性角色意识 李调元《粤风》有云:“粤俗好歌。”粤北山歌的传统悠久,黄遵宪就曾引张之济《岭南诗存跋》云:“瑶洞月夜,男女隔岭相唱和,兴往情来,语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惠潮客籍尤甚。”[1]。 在客家人占绝对人口优势的粤北地区,粤北山歌,自然以客家山歌最具代表性。山歌这类口耳相承的口头文学,影射出客家人——这个“永远在路上”的汉民系,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与民族心态的衍变,更是这群“中国的吉普赛人”的流浪史、拼搏史与创业史的深刻记录,如《穷人五更鼓》:“穷人日子真难过,冇衣冇食度寒冬”;《劝小学生歌》:“哥哥出门去赚钱,老妹双眼泪含含”等。 针对“女性角色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形象在当前的研究中是无声的和边缘化的,其主体性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的现状,我们须明确,女性是民间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它可作为一种新视野,掀开男权话语构筑的面皮,透视出女性不同时期、阶段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感知她们的身体质感、性别姿态和真实需求。而客家山歌,则是解读、研究客家女性角色意识的重要文本。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客家女性既是经济生产、族群家庭生活中的“大地之母”与“半边天”,又共同参演客家日常生活中的“男性角色”,心理学维度上看,是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体现。 本文试以西方性别角色意识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客家山歌为研究场域,浅析“客家女性为代表的粤北女性双性化性别角色意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深厚人文内涵,试从中挖掘其形成的文化渊源和内在特性。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博士的研究,她认为,在两性之间没有普遍的和近乎普遍的人格,相反,是社会文化造就了两性间各有差别的气质差。 一.客者:土瘠民贫下的“东方的犹太人” 客家先民“处处为家,四海为家”,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而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客家人逐渐形成了“逢山必有客,有客不住山”的独特生活传统:客家人在寻求希望而又不断饱受流离痛苦的迁徙过程中,被迫选择的栖息地,一般不可能是已被当地土著占据的富庶平地,所能充其隙的也只能是易于退守、连绵贫瘠的山岭。《嘉应州志·礼俗》曾记载:“(清代广东嘉应)州俗土瘠民贫,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客家民系南迁后新的居住环境并未得到改善,艰苦卓著的生存环境要求客家人形成勤俭耐劳的体格和品质,尤其是客家女性,她们大多都具有体格健壮、刚烈果敢的特质,能干细活,也能干粗活。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哥莫为妹分心;创业年华莫虚度,惜妹更爱惜光阴。”这是首鼓励丈夫创大业、立志向而不须有后顾之忧的客家山歌,体现的是客家传统“男儿志在四方,不当灶下鸡(喻守家务农不愿出门的未婚男子)”的祖先习训和客家女性的人生观。客家男子“轻视务农和家庭劳动、崇尚读书和出外谋生”[3],做“灶下鸡”会遭族人所笑,客家男子要么靠读书出人头地,要么远渡重洋过番到海外谋生,沉重的家庭压力就交给了客家女子,免除了他们外出谋生、求学后接踵而来的后顾之忧,《嘉应州志·礼俗》曰:“凡州人之所以能远游谋生,亲故相因依,近年益倚南洋为外府,而出门不作惘惘之状者,皆赖有妇人为之内助也”。 客家女性“被迫”扮演“双性”性别角色,独自承担家中一切要务、重务,甚至面对全民族危机时,也以红色娘子军的硬朗形象挺身而出,其英雄气概毫不逊色于男儿,有山歌唱道:“要打猛虎翻上山,要擒蛟龙敢下潭; 要跟红军闹革命,不怕火烧滚油煎,杀去头颅还有颈,挖了心肝还有肠!” 从文化角度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潜在规律已悄然被客家女性舍弃,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她们深明大义,既线下支援,线上救援,一如铮铮男儿,一道打天下,可谓女中丈夫,巾帼不让须眉;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走“双性化”之风,面对艰苦卓著、变幻靡常的生活环境,她们无疑具备更大的生存灵活性和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传统蛮族风俗的延续与产物 客家民系在南下过程中,受过吴越文化、楚文化等的影响,也经过了与瑶族、畲族等“蛮族”的融合,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消化了不少沿途的习俗。宋以前,客家人的栖息地多为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推崇“夫逸妇劳”的生产生活方式,南越族群“其妻乃负贩以赡之,己则抱子嬉游”的情形更是遍地可见。 南迁的粤北客家人沿袭这种“夫逸妇劳”的风俗:客家妇女承担着主要的家庭劳作任务,相沿成习,“女子役男子之役”,乡人并不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