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承祯《坐忘论》心性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司马承祯《坐忘论》心性思想

论司马承祯《坐忘论》心性思想作者简介:张宇驰,男,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级硕士生 摘要: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唐太宗时生人(公元646年),卒于公元735年,享年八十九岁。其少慕道法神仙,颇好辟谷导引之术,其又勤修安心坐忘之法,有《坐忘论》传世。本文讨论了《坐忘论》里的心性思想,指出其释儒之语下的道家修炼思想。 关键词:坐忘;心性;道;命 所谓“心性” 本文主要论及《坐忘论》之心性思想,不妨先谈谈“心性”何谓。传统文献中,有以心性为二者,亦有以心性为一者,若仅诉诸名言,无论一二,皆空义也。余于此仅以见地而抒己见,不欲做名词之纠缠。 心者,因其功能之显著而似有一主体可把捉,不离臆测。性者,心之所生也。有一可把捉之主体,谓之“心”,后有关于心之何谓等臆测,第二意也。若论其实质,皆臆测也,安有一二之可论?然而,正因为实无一二,方可有一二之论,从此亦可相关联而论述之。 述要 司马氏此文,分七段论之。分别为:信敬第一、断缘第二、收心第三、简事第四、真观第五、泰定第六、得道第七。以下分别讨论。 信敬第一。为什么首先要信敬?现在的文献,基本都是说司马承祯是一个宗教家,此方为其宗教家之本色,要求人们无条件的信仰。该论可笑可叹,就在第一段,司马氏已经给出了自己这么说的原因所在: “然則璧耀連城之彩卞和致刖。言開保國之效伍子從誅。斯乃形器著而心緒迷。理事萌而情思忽。況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① 说的是有那么两个倒霉蛋,有啥好东西自己知道、明白就算了,还非得想让蠢人看看,让蠢人们也明白。可惜蠢人就是蠢人,不相信不说,还让那两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倒了霉。世间之事尚且如此,何况无形之道?通过例举卞和与伍子的例子,司马氏想说的是:世界上的人多愚钝,基本不能从道理上去理解修道的妙要,既然从道理上不能马上理解,最合适的做法是先信了,慢慢地修证上来,以渐修而求顿悟。不管这个理由如何,司马承祯是说了个理由的,你非说他是教条,那就是不顾文本的臆断。第一段也说了些别的,但主要就是说明这一点。 断缘第二。断缘,当然不是断了道缘,而是要断俗缘。其认为俗缘妨害于修道,劳形扰心。承接第一段而来,人之所以难以明白道之妙要,在于猪油蒙心。什么是猪油?世间一切事也。假如没有猪油蒙心,也就没有什么“教条”的先信后修之论,接下来也不会有第三段收心的论述了。可见,断缘是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终归是要回到心这个问题上来。 收心第三。此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在第一个部分,司马氏重在论述身、心、道三者之关系,又尤以心道关系为重。在身心而论,心为身主,但在这里,司马氏所论及的身心与平常人理解的身心又有所区别。所谓身,从其原文来说,总称六识所对之一切。文本可见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凡住有所,则自令人心劳气发,既不合理,又反成疾。”②司马氏认为,平常人心之所寄,寄于“有所”、“幻境”、“有为”,心是因缘,身为显发,心主身奴之论可见于此。 心与道之关系,从司马氏而言,道乃超形绝相而名之为道,心若住于形象,则曰“流浪”。于此,心与道既不能以实体而论,又不能以关系而论,因实体与关系二者,皆有所形象而思议之。若强言之,心为生死之中道之所伏,道为生死之外心之所归,以生死为界限,方有心道之区别。而于道而言本无生死,强言生死,只为说明心之所染故,继而指出生死之幻(真观第五),既是幻象,当生厌离心。其思想别于神仙家而似道释之混合,由此可见。 至于第二个部分,其要在于收心的细节功夫。首先要安心而使心定,强调踏实功夫,其文中特意提到几种“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的做法,分别为:不简事非、一无所制、心无指归、言心无染四种。其以为,对于初学,没有切实的功夫,所谓境界皆虚谈,其实司马氏倒不是说以上境界都错,其在与强调入手的踏实功夫,不因懂得几句名言而实无真正之修证。其后所发的议论,基本都是围绕细节功夫以及继续强调踏实的基础。其告诫学人不要为华而不实的言论所误: “蔽日之干,起于毫末,神凝之圣,积习而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知圣之所以德,可谓见卯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鹃炙,何其造次哉!”③ 简事第四。承接心为身主,简事之要,在于莫以奴害主。 “夫以名位比于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④ 真观第五。此章虽长,终不过以释家之语而阐发道家之议论,实不出由真观,而能去离“我”之假患而还归“道”之真妙。司马承祯文中写到,所谓世间万物,以至于人情世故,皆是色也。人们日常的注意力一旦注重于色,则心不得安。所谓真观,就是要观诸事之色空。其文通过一系列的譬喻辩论,指出我们日常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