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特色住宅 - 刁角楼教学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特色住宅 - 刁角楼教学案例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 【知识点】多彩的贵州民居 【对应章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语文情境】 如图是“苗族民居吊脚楼”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由于地形、气候的因素造就了贵州的建筑风格。 【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比较有特色,因此,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民族民居,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了解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本土文化的习惯,肩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2. 教学过程 (片断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 苗族吊脚楼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通常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 大部分吊脚楼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正房外,还搭建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九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成圈,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一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大坑,冬天就在这里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扇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背靠栏杆,称“美人靠”。 (片断二)简说苗族聚落方式 在此以西江苗寨为例。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因此其聚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江苗寨依山就势,由山脚建至山腰。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部分吊脚楼建于田地旁边,方便农作。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而通常苗寨是建于半山腰,山脚是田地,山顶即树林。 (片断三)小议民居与现代建筑融合 由于目前黔东南在大力开发旅游业,因此,凯里市大部分现代建筑都融入了苗族民居特色,如椎花、护栏、美人靠、挂落、吊脚等。但是,通过观察,在设计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不少建筑看起来,都给人感觉“洋不洋土不土”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个人主观臆想,也是众多市民反映的!例如,大面积的绿色镜面墙楼顶却伸出古朴的四角攒尖,很摩登的高层上却建起了侗家鼓楼,怎么都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因此,苗族民居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还有待研究与实践! 大多数本土建筑师在做一个被要求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项目时,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常都会先定位于“传统”之上。他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施工技术或者传统的构造方法,接着想到的是传统建筑的形式、空间、图案和色彩,然后才会考虑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去实施。这个角度决定了他难以摆脱中国传统建筑的束缚。本土建筑师在做某些纪念性的传统建筑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用钢筋混凝土这种现代材料去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建筑形式,结果不但无法得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在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上也显得不伦不类。事实上,在“传统”先入为主后,建筑师很难摆脱束缚。因为在“传统”里加上现代因素,即使可以发挥也只是小细节而已,结局只是流于表象。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存在着困难则可以预见,但总是可以办到。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一个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说明现代主义建筑里传统的内容不是一概被抛弃。另一个就是日本的现代建筑,当代日本建筑显然是现代建筑,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日本传统文化存在于其中。 先掌握好目前最现代的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