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民史记录
《西北少数民族史》札记
一、《汉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上·匈奴上》
写之前先谈点感想,由于关于匈奴的大部分问题在我们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而且杨建新老师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里关于匈奴的整体描述和我看的这部分基本一致,所以我就在这只零散的找几个自己有疑惑或觉得感性兴趣的点谈自己的想法,望老师指导。
“其俗,宽则随许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由此可见匈奴人的主要生计手段是和环境的宽急息息相关的,匈奴作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和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样都会时常南下侵袭中原,这种侵袭可能会包含政治军事因素,但我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生计所迫。当北方草原遇到大灾之年,游牧民族无法正常生活之时,南下或者往东往西的攻伐便不得已而为之了。
“苟利所在,不知礼仪。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对于华夏帝国来说,礼仪是极其重要的国家特征,尊老爱幼亦是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但匈奴却正好相反,既不知礼仪,又以壮健为贵,这在素衣礼仪之邦之称的华夏帝国的人们来看是难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匈奴的这种价值观念是有其很深的社会原因的。中行説归降匈奴后,有汉使者来劝,就说匈奴无礼义、贱老弱云云。中行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匈奴明以攻战为事,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以自卫,如此父子各得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我对这种观点是很赞同的,匈奴社会与汉族社会毕竟有着巨大的差距,汉族以农耕为主业,安居乐业;匈奴却时时要进行攻伐,自然对军队尤为重视。而且在匈奴的周围也有很多威胁力量,保卫自身的安全自然是匈奴人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华夏帝国人口众多,自然可以兵民分开,建立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但匈奴毕竟是一个游牧的少数民族,其人民尤其是壮年男子在从事生产之外几乎全部都要投入到军事行动中,所以他们在匈奴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自然更高一些。
汉与乌孙攻击匈奴,汉“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然匈奴民众死伤去者及畜远移死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
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而联系经营西域诸国,这也确实给汉朝与匈奴的作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汗血宝马,到各国跟随汉军共击匈奴,匈奴的衰弱和西域诸国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有些西域国家也曾在汉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但最终大部分国家站在了汉朝这一边。而汉朝对乌孙这样的西域大国更是尤为重视,曾经派两位公主远嫁联姻,这一切经营活动无疑对与匈奴作战为汉朝提供了很大帮助。
“贰师将军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万人,不复出兵。”
李广利征匈奴失败并投降应该是汉武帝对匈奴政策反思和转变的一个开始,这个时候,由于和匈奴连年作战国家虚弱,人民负担沉重,朝中也缺少了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纵横大漠的名将,汉武帝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武功的过度追求,及时制止。对于汉武帝多次征伐匈奴正确与否,历史上多有争论。祖师爷司马迁先生就曾在史记中隐约表露对汉武帝连年征战的不满,在我看来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征伐确实有过度之处。但是前期对匈奴的征讨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和平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强悍的草原民族。汉武帝的开拓之功对于奠定我国的疆域以及激励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所以说我认为,不应该对汉武帝伐匈奴做全盘的否定,至少我认为大部分征伐是正义之战。
“单于姓挛提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
匈奴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撑犁孤涂单于就是像天子一样的单于。我认为这种称呼方式应该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都知道汉皇帝是天子,那匈奴单于就成了像大汉皇帝一样的天子。所以这可能是汉文化对匈奴影响的一个例证。
《汉书·西域传卷九十六上》
1、“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长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僮仆”在战国秦汉是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僮仆”的意思原是奴隶,匈奴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说明他们把西域人当作奴隶看待,在我看来这是含有侮辱性色彩的官职名称。根据文中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僮仆都尉”的主要职责是向西域诸国收取赋税,以为己用。西域对匈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匈奴作为草原民族物资缺少。而西域诸国则有较为丰富的物产和巨大的财富,这些都是匈奴生存所需的重要物资。在与汉朝对抗的过程中,设置僮仆都尉加强对西域管理,就是西域成为了匈奴的后方物资和兵员供给基地,由此可见僮仆都尉设置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从文中可知,僮仆都尉不是固定在一个具体地方的,文中提到三个地方,所以很可能僮仆都尉是一个流动的办公机构,在一定的地区来回巡守,这也符合匈奴人的习性。
“汉武帝时,使郑吉官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关于西域都护的设立是有争议的,其中一种观点就是文中提到的,是从郑吉开始,这一年是神爵三年。
第二种观点: 认为西域都护始置于汉神爵二年(前60 年) 。胡三省、钱大昕、徐松等均采用此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