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很大。本文应用现代沉积学方法,结合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测井和录井资料解释、薄片及化石鉴定等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各沉积相及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内油气的富集规律,对有利区进行了预测,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厚度400-650余米,底部假整合于中三叠统侵蚀面之上。该统地层仅局部出露地表,大部分地区埋藏于地腹,一般北部平缓构造带埋藏深,南部沪州古隆起及外斜坡埋藏较浅。由于其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各沉积相及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不清,加上钻井、完井、测试及生产等各项作业过程中不完善,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据区内钻遇上三叠统的1300余口井统计,上三叠统油气显示频繁,钻井直接显示井至少有571口,但试油井少,仅获得工业气井20多口。近年来获得了类似南井构造井浅2井、梁董庙构造董10井这样的工业气井,因此,上三叠统的研究和勘探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层位,扩大勘探领域,开展对研究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研究可为研究区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藏的勘探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对四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分布及沉积相发育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为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中浅层陆相碎屑岩的早期勘探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Wadell于1932年提出的,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1978年Fridemna等才对其研究领域给予了较为完整的定义,即:“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学术语》(Glossyar of Geolgoy)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沉积相作为沉积学最基本的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ne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 (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在70至8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沉积相研究主要集中在相标志的识别、沉积相的纵、横向展布规律、沉积模式的建立、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控制因素等研究领域,并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解释和分布预测 (测井相、地震相)。目前国外沉积相研究正向着全球性沉积相对比研究和沉积过程的定量研究方面发展。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成岩作用的研究长期不受重视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50-70年代只限于一些描述性工作,或只是单纯岩石学方面的研究,未能与石油地质紧密结合,从而缺乏生机。7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岩作用对砂岩油藏的重要性,由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发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入,使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砂岩中发现大量由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这就否定了砂岩中都是原生粒间孔隙的观点。与此同时,砂岩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在地下深埋条件下,不仅碳酸盐矿物,而且硅酸盐矿物在地下酸性水作用下溶蚀现象非常普遍,并总结出与烃类成熟和运移有关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模式(Schmidt,1979Sudrma是:须家河组垂向上由下而上,“由以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纯陆相沉积”。以后,大家普遍接受的看法是:除须一段属海相(有化石证据)外,其他各段皆属陆相;须三、五段为湖泊、沼泽相,而须二、四、六段(砂岩为主)属三角洲成因。 赵霞飞教授等(2007年)在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项目研究中,通过对合川、广安、华蓥、观音溪、龙洞槽及米仓山等地的须家河组露头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并描述了13口井的岩芯,首次提出须家河组沉积为近海潮汐作用的产物,认为不但须一段为海相,须二至须六段皆为近海成因,属潮汐作用产物。 历年来,许多学者已对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坳陷地区)上三叠统(主要针对须家河组)的地层沉积特征、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诸多研究,相关认识亦取得了很大进展。相比之下,对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相关研究则很少见,历年所见成果多是针对中三叠统及以下海相地层的天然气勘探及评价工作,故研究区须家河组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较粗,对其地层沉积、储层特征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