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敷脐疗法 的概念
一、中药敷脐疗法简称敷脐
敷脐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 内容之一。它是一种以经络学说
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 同病症 的需要 ,选择适当药物 ,制
成 一定剂 型(丸、散、膏、饼、糊 )填敷脐 中或在 脐部进 行艾灸或 热
熨,以达到防病、治病 的 目的。
敷脐是药物通过经络,内达脏腑 ,起到扶正祛邪、协调阴阳、枢
转升降,使 阴阳平衡、气机调畅,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而达到防
治疾病 的 目的,是 民间广为流传 的一种方法。
目前使用的敷脐疗法,还应该包括用磁片在脐部贴敷及将配
好的西药用淀粉赋型敷脐或结合现代的透皮、缓释新技术开发的
敷脐新药。
二、敷脐疗法的源流和发展现状
中医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 内经》就有关于脐与脏腑经络关
系的论述,为敷脐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 《金
匮要略》中有用人尿的温热来作用于脐部进行治疗,是最早通过
温熨脐部的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载。晋代名医葛洪 《肘后备急方》
记载了许多病症的敷脐疗法,如提出了贴肚脐治内病的方法: “以
盐纳脐中,灸二七壮”以治疗霍乱 。针灸学家皇甫谧的 《针灸 甲乙
经 》:“脐 中,神 阙穴也 ,灸三壮 ,禁不可针刺;针之命人恶疡溃矢 出
者 ,死不治 。”首次指 出脐部宜用灸法 ,而不宜用针刺之法 。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中专列脐疗一
节 ,为后世脐疗作为一种专 门疗法打下了基础 。宋代初期名医王
怀隐等在撰编 的医学 巨典 《太平圣惠方》中,有许多药物填脐的
方剂 ,如“治卒 中,不知人 ,四肢厥逆 ,附子研末 敷脐上 ,再 灸之 ,可
活人 ”。《幼幼集成 》采用淡豆豉、生姜、食盐炒 热敷脐治疗 小儿外
感风寒兼有积滞 。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 目》中有较多脐疗 的记
载 ,如“五 倍 子 研 末 ,津 调 填脐 中,以治 疗 自汗、盗汗;用 黑 牵 牛为
末 ,水调敷脐上 ,治疗小儿夜啼”。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的第一部
外治专著 《理瀹骈文》中用敷脐疗法治病的方法达三百处之多,提
出“中焦之病 ,以药切粗末炒香 ,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 ”,而且在
方药配伍、赋型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等方面都作了全面论述,
使敷脐疗法进一步发展完善。
近年 来 ,敷 脐疗 法广 泛应 用于 内科、外科、儿科、妇 产科、男科
等学科 中,其中最常见的病种有支气管哮喘、小儿单纯性腹泻、小
儿消化不 良、腹胀 气、麻痹 性肠梗 阻、功 能性尿潴 留、自汗、盗汗、失
眠、小儿夜 啼、小儿遗尿、妇 女痛 经等 。资料表 明,敷 脐疗 法有 提 高
免疫力、调节 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大脑 、改善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节 敷脐 的治病原理
敷脐治疗 时,药物对神 阙穴 的刺激,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血
管的吸收和输送,发挥药物的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
又有药物对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疗
疾病 的 目的。
一 、脐 的生理特 点
脐,俗称肚脐 。人体先天之本源,是一切血管、神经的发端。
当胎儿在母体 中发育时,脐部是胎儿供血供氧 以及营养成分输送
的唯一通路,并维持着胎儿的生命活动 。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 中,
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和全身皮肤比较,局部无皮下脂肪 ,表皮角
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 ,易于弥散 。外皮与筋膜
和腹膜直接相连,脐下两侧有腹壁下动脉和下静脉,布有丰富的血
管 网,对药物 的敏感度 高 ,吸收迅速 。此外 ,脐 窝形成 自然封 闭,能
较长期地保持药物均匀释放 。
祖国医学称脐为神阙穴 ,属中医经络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是十二经之根 ,五脏六腑之本 ,正如 《医学始源 》中所说:“人之始
生先于脐与命 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 ,五脏六腑之形成也 。”任脉
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所 以脐和诸
经百脉相通 。
脐 又 为 冲 脉循 行 之所 ,且 任、督、冲“一源 三 歧 ”,联 系 周 身经
脉,故中医有 “脐通百脉”之说。中药敷脐的应用范围较广,药物
对神阙穴的刺激,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血管的吸收和输送,发挥
药物的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 ,又有药物对机体本身的
作用 ,可 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 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