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1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建筑史1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1 2010-10-23 21:42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木架建筑成为主流有其必然的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墙倒屋不塌 3..较强的抗震能力榫卯节点 4..施工速度快 宋代“材” 清代“斗口” 木构件样式定型化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可卸性 木构建筑的根本性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木要构架易遭火灾南方白蚁,木材受潮易朽坏 3..难以满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 木构架特色 主要体系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 特点:由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用。 抬梁式――柱上搁梁头,梁头上搁檩条。梁上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头上斗拱时,则梁头搁在斗拱上。 ――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空间。宫殿、庙宇用。南方的庙宇、厅堂也多混合使用二者。 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特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伸出的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拱结构作用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宋称为“铺作”因层层相叠铺设而成, 清称”角科”,南方则称”牌科”。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 斗 昂。向外悬挑的华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间的主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作用相同。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 当建筑非常高大而建筑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拱必需增加出挑。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拱或昂,斗拱会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如果是重檐,一般是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见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 三 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1..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 真实――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除殿堂为表现庄严豪华而作天花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露明结构。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只有上头)有收缩,略如梭形。卷杀: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 有机――室内外空间可以灵活分隔。 2...单体建筑另一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 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翼――故称“翼角” 四 建筑群体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擅长运用“院落”组合手法。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庭院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气候与地域不同,庭院不同。北方――有开阔的庭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很小,俗称“天井”。 庭院的围合方式有三种: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围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院设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门改建为房屋(如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1..沿着一条纵深的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布置一连串开关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达到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2..当一座在建筑群功能多样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3..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 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 五 建筑与环境 儒家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 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 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基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是――穴居和巢居―――集体活动的大房子――氏族祭祀用的祭坛和神庙―――综合如下 1..居住建筑――数量最多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帝王宫殿等 3..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 4..宗教建筑――佛教寺院 道教教宫 基督教教堂 摩尼教(明教)寺庙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 会馆 旅店 6..教育 文化 娱乐建筑――观象台 私人藏书楼 如宁波天一阁 7..园林与风景建筑――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风景区等 8..市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