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发表
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发表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十个年头,虽然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是近二十年来其发展势头却日趋蓬勃。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发表篇1 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摘要: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裔性在美国主流语境的宰制下变得身不由己,它给华裔文学的创作和解读带来哪些局限?三、除了负面效应之外,华人族裔性应是华裔文学保持自身文学特色的一种特质,若华裔作家运用巧妙,华人族裔性能给华裔文学带来哪些益处?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华人;族裔性
1970年代,赵秀健等人在编辑亚裔文学选集《哎呀》时提出了他们的核心概念――“亚裔美国感性”,力图塑造一种既不同于美国白人,也不同于亚洲人的亚裔美国人的特质,以这种独特性为亚裔争取更广阔的发言空间。“亚裔美国感性”所发起的挑战与引起的争议,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辨,此一术语的洞见与不见、主体与边界、包容性与排斥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应因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学场域、文化潮流而展现不同的面貌。本文在结合对赵建秀的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声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裔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族裔性,这些独特的华裔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呈现出哪些面貌,对华裔文学带来哪些利弊,以期对华裔的族裔性做出较客观、全面的研究。
一.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的表现
徐宗雄的小说《美国膝》开篇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雷蒙德,等你老婆的律师跟你办完事之后,你连中国人都做不成了。’
……
雷蒙德想知道,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做不成中国人,就像一个天主教徒怎么能成为一个丧失信仰的天主教徒。如果达琳把一家人从他身边带走,他就失去了一个中国儿子安守本分的机会,那样他就不再是中国人了吗?”
此处问题的关键是“族裔性”,有什么本质性质让华裔称其为华裔?华裔的“族裔性”是可以改变的吗?雷蒙德想象今后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嗨,我叫雷蒙德?丁。我曾经是华人,但我妻子保管了我的族裔性”。雷蒙德心想这是不是最糟糕的文化多元性。
“族裔性”是定义一个族裔的过程中,形成的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思维模式?还是一个族裔在形塑自我的过程中,呈现的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本体特质?换言之,“族裔性”究竟是在经验层面还是在本体层面,是形而下的抑或形而上的?具体而言,华裔何以称其为华裔,华裔文学凭借什么使之区别于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其它族裔的文学?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既不落入虚无的相对主义,也不重复僵化的本质主义?
以华裔文学最突出的书写对象“饮食”为例,尽管汤亭亭、赵健秀的创作理念与再现策略针锋相对,见证同属一脉的华裔文学也并非同质同构,然而双方的笔触一旦涉及“饮食”,两人同时变成个中老手,从古中国烹饪的匪夷所思,到唐人街餐饮的中西合璧,下笔细腻琐碎,描述变幻离奇,虽不免自我东方主义之嫌,但却能以最世俗的方式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成就少数族裔文学的独特风貌。华裔文学从草创到繁荣,饮食向来是其中的显著标志。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判断种族背景、生长环境的重要依据。
尽管华人饮食对华裔的成长、华裔文学的素材选取如此重要,但我们要问,非华裔文学不可以写华人饮食吗?在主流文学中,华裔饮食一定沾染了东方主义的猎奇目光么?华裔饮食书写只是一种载体,华裔或非华裔借由这一载体要表达何种诉求,这一载体对华裔文学文本的建构起到何种作用,背后的叙述欲望才是区别族裔性的标准。
饮食习惯对身份认同至关重要,食物不仅是历史与文化语境的产物,同时也反作用于历史与文化语境。换言之,当食物成为权力的象征,美学的实践,社群的仪式,意识形态或身份认同的诉求,食物不再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修辞,无法自外于文本的建构与解读,食物也就对文本结构起到了逻辑推动的作用,尤其对于少数族裔文学意义重大。华裔文学如此讲究口腹之娱,物质细节的丰富或重复,既难逃自我异国情调化的诟病,也难说不是以微妙的反讽来对抗主流文学微言大义式的诠释模式,更是否暗示了感官的满足与肉身的成长才是实践各种意识形态最切实可行的途径?Alicia Otano的结论值得三思:“假如想对华裔文化的生长轨迹与发展历程做出既真实又连贯的叙述,华裔文学必须谨慎处理食物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
用这样的标准解读华裔的“族裔性”仍然意犹未尽,“华裔饮食书写”固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叙事范式,但更深层的叙述动力与布局欲望能否起源于华裔的心理? 从最明显的层面来看,华裔游移在身份认同的两难之中,往往越是挣扎,越觉无力,“我是美国人”的梦想如同地平线,永远看得到却达不到。无论是赵健秀还是汤亭亭,在无限延宕、曲折反复、否定又否定的书写历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