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发问:IBM缘何屹立百年??? IBM在近百年的IT沧桑巨变中,没有死,而且还一直在产业里担当着预知、引领并驾驭产业需求的巨型企业代表,IBM靠什么?IBM正在下赌注和冒险去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并且正在寻求跨产业、跨国界的合作伙伴。也许汽车技术、医疗技术、能源技术与IT技术的融合能把一直追求技术能力攀升的IT带到另外的空间。未来IBM是否还是一个IT公司充满了变数。
??? 再过3年,IBM将迎来诞生百年的生日,成为IT产业里第一个百年老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熟悉的王安电脑倒了,曾经著名的DEC公司、康柏公司的名字不见了,还有非常多曾经在IT领域里叱咤风云的企业不见了。也出现了“70后”的微软、“80后”的思科,以及“90后”的谷歌等等为代表的一夜蹿升起来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按照每一个企业、每一类产品都有一定生命周期的产业规律,那么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里,IBM应该已经死过多次。IBM在近百年的IT沧桑巨变中,没有死,而且还一直在产业里担当着预知、引领并驾驭产业需求的巨型企业代表,IBM靠什么?
??? 今天,中兴、华为、海尔、TCL、海信、国美、苏宁、京东方、联想、普天等来自中国半导体、通信、家电和IT制造领域的主导企业,正在走出去进行国际化或者期待转型进入蓝海。他们当中有的企业因为与IBM携手,已经转型成为全球整合企业、走在驶入蓝海的路上。我们希望通过解剖IBM,让更多的中国大型企业从IBM身上分享到“变身”经验,期待从IBM的视角里,找到未来世界的企业游戏规则,期待从IBM预测的下一个服务经济浪潮中,找到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蜕变之路。
90年代转型与“三驾马车问世”
??? 去年,TCL董事长李东生在他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进行国际化遭遇困境之时,说过一个故事:鹰的寿命能达70岁,但如果要想活那么长的时间,必须在40岁时做出选择。因为40岁时鹰的喙变得又长又弯,爪子开始老化,无法飞翔,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此时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150天的痛苦蜕变。鹰需要飞到悬崖上筑巢,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等长出新喙用它拔掉爪子上的老化趾甲,再等新趾甲长出去拔掉身上根根羽毛。直到5个月后新羽毛长出,鹰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 30年的岁月。
??? 李东生想借用鹰的故事来昭示正进行国际化转型中处于低迷的TCL,此刻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必须挨过这段难耐时光,只有经历重生,TCL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好。其实无论什么企业,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时时警醒随需应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即便是IBM这样今天看来立于潮头的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也曾遭遇过毁灭性的危机:因为固守在大型主机硬件领域的优势而错失了产业转型的良机,一方面IBM在个人电脑业务上,因为微软与英特尔的夹击而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因为曾经拥有大型主机硬件高额利润让IBM忽略了正在兴起的巨大的软件市场,给微软、甲骨文、 SAP创造了发展的良机。到1994年IBM一年亏损80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60亿美元,IBM危在旦夕。决策层只好决定分拆IBM为几个业务独立的小型公司。如果不是因为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郭士纳,这个从一家食品公司转行到IT的铁腕人物,断然让IBM止血转型,今天的蓝色巨人就不复存在。
??? 1993年入主IBM的郭士纳,宣称自己不懂技术,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很快意识到正在到来的互联网计算时代正是IBM的机会:新的计算模式将引发产业巨变,大量设备、业务要整合连接到互联网上,而这些连接与整合将使软件和服务成为更大的需求。在那个IBM危难却是产业转折的关头,郭士纳做了两件改变IBM命运的大事:一是在1995年成立“软件集团”,另外一个是在1995年把原来依附于大型主机业务的服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全球服务部”。后来所有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英明的。1992年IBM来自服务的业务收入是72亿美元,但到2001年IBM全球服务部的商业收入已经超过300亿美元。1993年以前IBM软件还完全笼罩在IBM的大型主机的光环下以依附的形态存在,但到2004年IBM软件的收入超过150亿美元。而到2008 年,IBM软件和服务的收入在IBM总体收入比例中都超过了硬件,分别占到41%和37%,成为收入和利润的最大来源。金蝶软件集团行政总裁何经华在 2008年4月2日金蝶从软件公司转型服务公司的发布会上这样评价郭士纳:郭士纳最成功的地方是把IBM从硬件制造公司改造成为服务公司。
??? 今天,我们来看IBM当年的转型似乎很顺理成章,而且正是顺应了用户对IT的需求是先硬件后软件最后是服务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当年,产业演变尚不明朗,对于一个徘徊在肢解的边缘、一个靠硬件吃饭多半个世纪的老牌IT公司来说,当年走转型这一步“是生存还是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