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上海寿上篇1992至2001
战上海上篇:1992-1996友邦惊诧
1992~2001年上海寿险市场格局演进
没人能够否认,上海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是至今中国内地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成熟的市场(虽然与日本、英国、台湾等市场相比,它也只能算是半成熟的市场),在已往的十年间上海寿险市场所经历过的变局,极可能是未来十年全国市场所将要经历的。
业界更多地将它描绘成提前WTO化的市场。所有记者采访过的业内领袖人士都说,1992~2001年上海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外保险业者同台竞技大混战的预演,是“一场热身赛”,它对未来全国市场的演进具有路标的价值。
从1992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之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独资寿险公司开始,到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天女散花般向外资保险公司发放许可证、中国内地全面对外资保险业开放,上海寿险业从一个处女地,一个只有简单的团体人身险的计划经济状态,迅速地走向半熟:保险营销引入,市场快速放大,玩家们的角色背景也充分多元化。
现在,上海已有营业性保险公司近20家,其中包括友邦、中宏、金盛、太平洋安泰等外资或合资公司10多家,而且全球有近70家保险公司已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等待着从中国保监会那里拿到营业牌照——这差不多是全球主要保险业巨头们的一个“奥运赛场”。
十年贴身肉搏,上海保险市场从11.1亿(保费收入)膨胀到2001年可能达到的160亿元,中资三大玩家——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取得了其中寿险市场高达84%的份额。这证明中国人并不差,一样可以做很多。”在这场热身战役中代表外资出战的上海友邦总经理徐正广如是说。
开垦处女地
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何静芝至今仍坚持认为,1992年高层决定对美国国际集团开放上海保险市场,让友邦在沪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是一个大胆的、不同寻常(或者说不合常理)的做法。1992年初,当北京为友邦进入上海征求业内意见时,时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何静芝投了反对票。
几乎没有一个市场在自己还没有形成前就对外资开放。国际上的前鉴,差不多所有发展中经济体都会固守保险服务业开放的防线,直到本土的产业已相当成熟,才会放外资进来,而且进来的过程中仍要百般刁难,设种种限制让你难以施展拳脚。中国台湾地区就是在本土的保险公司有了25年的积累之后,才于1987年对外资开放保险业;而上海当时保险业(其时只人保在沪有分支机构)基础仍十分薄弱,真正意义上的寿险甚至还是一片空白。
大胆的决定是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作出的。当年3月,朱在保险业的一个会上说,我们得让外资进来,带着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当然你得让人家进来后有钱赚,有甜头,人家才会来。也有人说,那是中央的一个政治决定(1992年之前,欧美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两三年的经济封锁),多年来,美国国际集团一直支持中国,为实现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它已努力了15年之久。
无论如何,获准在上海独资经营肯定让AIG喜出望外。自此而后,中国政府没有再批出一张独资寿险牌照。这一点让AIG的约80家国际竞争者嫉妒不已。
独角戏
对友邦1992年在上海的亮相,媒体有如下经典描述。
“友邦登陆上海滩,给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推出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方式尤其具有震撼性的效果。1992年11月,上海友邦总经理徐正广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的现代寿险理念第一课,3天后,第一批寿险代理人(上海人称为跑街先生和跑街小姐)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某种意义上,友邦这个牌照拿得并不是那样舒服,因为友邦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产险业务,而中国在上海发给它的却是寿险执照(只能从事个人寿险业务)。所幸从台湾调来徐正广是正确的一步,友邦当然明白,外资公司在一个全新的市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本土化。徐正广来上海时只从台湾带了一个人:营销大师李明亮。
在1992年之前,中国还不熟悉市场经济。产险业务不必说了,寿险(当时主要是健康险)业务也勿须搞什么营销,都是国有单位,一个文件下去,全厂或全学校人手一份。靠人际关系推销寿险产品,对何静芝和她的属下们来说是个新课题,别说他们靠政府或其部门指令就可以活得好好的,没必要跑街推销,就是想学习新生事物恐怕上头也未必会点头。当时,友邦可以让代理人获得40%的佣金,而国有保险公司的佣金上限是4.5%。
1992年,国内的国企改革重新启动,“生老病死全靠国家”的信念开始遭到打击,上海人对寿险营销表现出欢迎姿态。经过两年的艰苦培植,友邦的业务在1994~1995年获得长足进步,到1995年时,它平均每月已可售出3万份保单。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援引友邦提供的数字说,到1996年中为止的4年间,美国国际集团在中国的保险业务获利4.5亿人民币。
友邦挟营销机制的优势先声夺人,迅速在上海寿险市场取得垄断地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