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稀释剂衔接
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稀释剂衔接【摘要】 目的 针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找解决办法。方法 对新昌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的ADR上报资料及其他医院等单位的相关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提出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同一稀释剂衔接和隔瓶衔接的办法。结论 用同一稀释剂衔接或隔瓶衔接,可以避免输液器中剩余药液与衔接稀释剂或药物之间产生的安全隐患,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静脉滴注; 稀释剂衔接
??
中药注射剂作为2000多年我国医药精髓的延续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中医药在危重症领域的缺陷。一些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中药注射剂被寄予较高期望的好的一面[1]。但在静脉滴注时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小视。?
1 中药注射剂的稀释剂选择?
1.1 宜用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稀释剂的品种 参麦、生脉、丹参、香丹、丹红、冠心宁、舒血宁、灯盏花素、黄芪、红花、鱼腥草、茵栀黄、苦黄、参附、痰热清、华蟾素、磷酸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塞通注射液和注射用血塞通等。?
1.2 既可用葡萄糖,又可用氯化钠作为稀释剂的品种 莲必治、喜炎平、热毒宁、天麻素、麝香、银杏达莫、苦碟子、醒脑静、疏血通、艾迪、得力生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冻干)、灯盏花素、穿琥宁、炎琥宁,注射用盐酸或磷酸川芎嗪等。?
1.3 宜用氯化钠作为稀释剂的品种 灯盏细辛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 中药注射剂输液瓶与其他药物输液瓶的稀释剂衔接?
在稀释剂本身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还有一个稀释剂衔接的后续问题。例如:甲瓶药物为参麦,稀释剂为葡萄糖;乙瓶稀释剂为氯化钠,药物为氯化钾,维生素C等,无论是先点滴甲瓶或乙瓶,输液器中所存在的甲或乙瓶的剩余药液,均会造成的由于稀释剂的改变,可能使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产生肉眼不可见的不溶性微粒。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供血不足,在组织中形成肉芽肿,产生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
2.1 析出不溶性微粒的原因 一是溶媒性质的改变(包括pH的改变和电解质的影响等)。二是(甲、乙瓶中的)药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
2.2 如何避免因溶媒性质的改变而带来的风险 例如:甲瓶药物为参麦,稀释剂为葡萄糖;乙瓶稀释剂为葡萄糖,药物略;丙或丁瓶稀释剂为NS或GNS+药物。3瓶或3瓶以上输液的情况,住院患者极其普遍。其中2瓶的稀释剂相同就可以先甲瓶,再乙瓶,后丙或丁瓶,或反之。?
2.3 如何避免药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引起的不溶性微粒带来的风险 例如:甲瓶痰热清注射液20 ml+5%葡萄糖?250 ml?静滴;乙瓶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0.15 g+5%葡萄糖100 ml静滴。20 ml痰热清注射液在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浓度过高,如果甲瓶输注后就衔接乙瓶,由于甲乙瓶中药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容易产生结晶性沉淀或不溶性微粒。应考虑排除输液器中剩余药液与衔接瓶药物之间直接作用所致的不溶性微粒带来的隐患,除分瓶点滴以外,还必须隔瓶衔接,即甲瓶-其他瓶-乙瓶(或倒之)。?
3 中药注射剂的现状?
姜珊等[2]报道,中药注射液中微粒存在和增加的原因有:(1)与输液配伍使用的溶媒;(2)联合用药;(3)原药材来源、生产工艺与环境的影响;(4)临床使用环境与操作;(5)中药注射剂的剂型(粉针与水针);(6)配伍药液放置时间与药液浓度。?
刘佳林等[3]报道,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的对策:(1)补充新药申报过程中缺少的药理、药效学实验;(2)不断提高中药注射剂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鼓励自主创新;(3)对企业实施GMP的情况加强监管;(4)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再评价,加速不良品种的淘汰工作;(5)中药注射剂使用单位应规范用药行为。?
张力等[4]报道,未按说明书用法使用引起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有:(1)给药途径和(或)给药方式不当。(2)配制溶剂使用不当,①配制溶剂类型不当;②配制溶剂浓度不当;③配制溶剂用量不足。(3)给药速度过快。(4)药物的剂量使用不当(超剂量用药)。?
其他相关报道,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中药注射剂基本上排在抗感染药物之后处于第2位。例如:(1)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杨耀芳等[5]报道,2005年7月~2006年12月268例ADR,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2)宁波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吴海雯[6]报道,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高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550例,占9.59%(3)浙江省中医院临床药学室姜丽丽等[7]报道,2006年1月~2007年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美贸易状况及产生顺差原因研究.doc
- 中老年人下颌第一恒磨牙活髓状态下牙根纵裂研究.doc
- 中老年人下睑眼袋个体化修复术.doc
- 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效果观察.doc
- 中老年人口腔卫生及常发口腔病研究.doc
- 中老年人应重视口腔保健.doc
- 中美贸易及污染避难所假说实证探究-――基于内含污染视角.doc
- 中老年人疾 病请刀下留情.doc
- 中老年人眼袋整形手术70例护理体会.doc
- 中老年人要防骨氧化-恼人夜间高血压.doc
- 2025至2030年中国乙氧基化烷基硫酸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标准城轨云工程设计实践.pdf
- 2025至2030年中国三人站综合训练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心软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山指挥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高压变频控制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局部解剖学 3 dissection of the upper limb for 8yrs 学习资料.ppt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草药肌肤修复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乘客座椅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不锈钢网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