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痰软坚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之我见
化痰软坚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之我见关键词 化痰软坚法 慢性呼吸道疾病 证治研讨?
慢性呼吸道疾病是指反复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动则气急、气喘的一类难治、迁延、反复发作、危及生命的疾病。现代医学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性病变、肺部肿瘤、呼吸衰竭等疾病。属祖国医学“咳嗽”、“肺痈”、“哮证”、“喘证”、“肺胀”、“痰饮”等范畴。我们诊治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化痰软坚法治疗,常获桴鼓之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在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致,故其致病因素多为反复感受六淫之邪;或饮食不节、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迁延未愈;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特异质体质,易受外邪侵犯;或年老体弱,正不胜邪,邪滞而不去;或受医疗条件和家庭条件限制,导致误诊、误治、延治。
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外合皮毛,故六淫之邪缠于喉鼻,当机体正气不足之时,首先犯肺,致肺气闭塞,宣降不利,肺气失降,通调失利,气不化津,聚液成痰,贮于肺脏,古云:“肺为贮痰之器”,此谓“有形之痰”。痰的阻塞,直接可影响肺络完成贯通营卫、渗透气血、环流经气、联络脏腑、濡养组织的功能,这与现代医学中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完全一致的。
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因为迁延日久,常可损及脾肾。脾气受损,脾不能运化和转输津液,津液停聚而成湿和痰,即古人称为“脾为生痰之源”,所以本病常在缓急之中交替发生。每当气机郁滞之时,五志化火,炼津成痰,伏于膈下,阻碍气与血的运行,形成了“无形之痰”,此无形之痰可流注全身,使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血运停滞,造成肺的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继而使肺朝百脉、助心主治节、管理调节血液运行的功能失调而累及心脏,此时出现之症状与现化医学的肺源性心脏病相似。若久病不愈,痰瘀互结,发生各种变症,最后致五脏六腑失衡。机体为维持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在失衡状态下的再平衡,只有动用肾之真阴、命火,致阳虚而不能上温脾阳,阴亏而不能上荫肺津,所以临床上常出现痰浊内蕴和气阴亏虚的错综复杂病理变化,这与现代医学中所指肺泡水肿、泡壁增厚、死腔形成、坏死溶合、纤维增生、炎性介质等的侵害,使肺脏功能严重受损极为相似。
2 辨证论治
临床上,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其相关性疾病种类很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其病位在肺,并已侵犯到脾与肾,累及心肝。运用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则能执简驭繁,统筹兼顾,切中要害。
2.1 病变早期:一般仅仅侵犯贮痰之器的肺,使肺既不能气化水津,又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气留结而变生为痰。因肺为娇脏,邪易郁而化热,灼炼成痰。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或稀、或黄白相兼,或兼表证。舌红、苔薄白,脉浮或数滑等。治拟清热祛痰,祛其有形之痰,达到肺府洁净的目的。常用桑白皮汤、清金化痰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热甚加肺形草、野荞麦根、黄芩、云雾草、老鹳草等,痰甚加白桔梗、浙贝母、天竺黄、浮海石、冬瓜子等。
2.2 病变中期:肺病日久不愈而损及脾,常常导致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聚而为痰。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多粘稠色白、咯吐不利,伴有胸满闷窒,气短、气促、气急,或胸闷心悸,或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苔白或厚腻、或中剥,脉弦滑等。治疗时要在清热祛痰的基础上,逐步转入健脾燥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常用二陈汤、平胃散、导痰汤加减,重用苍术、厚朴,加薏苡仁以理脾行气,助阳化湿。
2.3 病变晚期:此期病情多复杂,往往寒热夹杂,气阴同亏,湿瘀互结。且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心虚失其治节,肾虚不能蒸化,气机不利,宗气被遏,顽痰愈益潴留,痰从热化,成为痰浊、瘀血;或痰从寒化,成寒饮、水湿,痰、饮、瘀、虚是肺系疾病最终的病理产物。临床表现为喘、咳持续难已、粘痰咯之不出、张口抬肩、胸闷如堵、动则气急、面色晦黯,唇甲青紫。舌红绛或青紫、苔白厚腻或中剥、或光少津,脉细弦滑等。此时,治疗上除用清热祛痰合健脾燥湿法外,还要加入化痰软坚药物,使肺气通畅,肺脾肾脏阳气得以恢复。常用涤痰汤、指迷茯苓丸之类。
我们认为在临床上应根据水湿、痰、饮、瘀、虚等邪,辨证施治,不拘一方,灵活加减。
如气滞甚者,加用行气通络、化痰软坚药,如生枳壳、苏梗、橘络、丝瓜络等。重用枳壳达30g,起到行气、破气的作用,使气行则水行,水行则饮去,并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苏梗、橘络、丝瓜络等还能疏通脉络,以达到减轻肺纤维化的目的。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如血瘀甚者,加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药,如莪术、王不留行、川芎、红花、桃仁等。常重用桃仁至15g,意在化瘀通脉,消散痰饮。清#8226;唐容川《血证论》说:“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