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对痞满病因病机论述.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医籍对痞满病因病机论述

古代医籍对痞满病因病机论述关键词 痞满 病因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 痞满是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邪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本病的记载。现就古代医籍对痞满的病因病机论述,作一归纳。 痞满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为否、满、否塞、否膈等。如《素问#8226;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伤寒论#822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病源候论#8226;痞噎病诸候#8226;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景岳全书》中以“痞满”之名立专篇,自此痞满的病名趋于一致。症状方面,《素问#8226;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类证鉴别方面,《丹溪心法#8226;痞》把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认为二者相类似而痞满轻,胀满重,所言“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较为中肯。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8226;杂病#8226;诸气门》认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进一步把痞与胀进行了鉴别。 《素问#8226;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8226;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素问#8226;至真要大论》云“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指出本病的病因病机涉及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邪为患、脾胃虚弱等方面,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 张仲景对痞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具体,如《伤寒论#822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金匮要略#8226;腹满寒疝宿食证治第十》亦云:“夫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心下则痞。”这些论述均认为痞满多因外感表证未愈,误下伤中,损伤脾胃,正虚邪陷,结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运行而发病。《伤寒论#822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亦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指出痞满的发生与食滞中阻有关,是由于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所致。 《兰室秘藏》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认为痞满的生成是由于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所致。《景岳全书#8226;痞满》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认为痞满的生成是由于七情失和所致。《诸病源候论#8226;否噎病》曰:“夫八否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提出引起痞满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不外乎营卫不和,阴阳隔绝,气血壅塞,升降失常。金代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所论脾胃病的致病原因,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喜怒忧恐皆与本病有关。《丹溪心法#8226;痞》中认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强调本病病位在脾胃。 明清医家在汇集前贤论述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补充,如李中梓《证治汇补#8226;痞满》认为:“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提出以感受湿热之邪,阻滞中焦为发病机理的观点。林?琴《类证治裁#8226;痞满》中说:“暴怒伤肝,气逆而痞。”“噎膈痞塞,乃痰与气搏,不得宣通。”认为痞满发病与情志失和、痰气搏结有关。清代张璐对本病的认识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体质,《张氏医通#8226;诸气门》曰“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等。 由此可见,古代医籍所论痞满的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气侵犯、表邪内陷、湿热所侵、情志不和、痰气搏结以及脾胃内伤等方面,所涉及的脏腑有肝、脾、胃等,并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体质在发病中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9-05-07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