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ny Culturology” and research on peony culture phenomena and manifestations contribute to flourish of peony culture, and benefi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which has speci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e large-scal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牡丹,群芳之冠。 1959年,周总理在洛阳说:牡丹花“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2005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中间摆放盛开的牡丹,这是精心安排的。 牡丹文化发萌于三千年前,盛于唐代。牡丹与一般花卉不同之处甚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含蕴的民族文化的质素特别浓郁。如果说“文化是我们的指纹”,牡丹就是中国的指纹。它以其花绰约多姿、艳冠众芳,其史源远流长、博大深邃,其意折射华夏审美人格与心灵世界而魅力独具,并且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从而在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牡丹的民众接受度高,发展前景宽广,建立“牡丹文化学”,研究牡丹文化现象及表现形式,有助于牡丹文化的发扬光大,有惠于百姓精神生活,在今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写下《清平调》三首。句中“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君王”指唐玄宗,即在社会最高层面上对牡丹作出至尊定位。唐文宗赏牡丹,问程修已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程修已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国色天香”的美誉由此传流传至今。 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术、百两金、木芍药。古代牡丹、芍药,统称芍药,《诗经》“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句中的芍药即牡丹。牡丹原产我国,其根皮即中药“丹皮”,载入《神农本草经》;也有的地方牡丹是“与荆棘无异,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东晋谢灵运记载:“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北齐(550―577)杨子华画牡丹”。隋代栽培已具规模,《海记》:“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唐牡丹栽培中心在长安,北宋移至洛阳,南宋天彭独领风骚,明代亳州擅场,入清曹州饮誉海内,如今遍及祖国大地。 花农勤劳,牡丹出新。或以药壅培,或批红判白接木,为与造化争妙! 牡丹迅速进化也惊动了英国生物学家查理《物种起源》。如今,全国牡丹的品种已有500多种,仪态万方,色彩有九大系列,花型有十大类型。 牡丹在世界亦蔚成大观。唐代传入日本,称之为“唐狮子”,1656年传入荷兰,1787年传入英国,1883年传入法国,1820年传入美国。如今,已有20多国家栽种,奇技幻变,新品时出,并形成各自的体系。近年引进国外名种不下数十种,又为中国牡丹增添异彩。 谷雨三朝牡丹盛开,观赏牡丹自唐代起,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倾城而动。赏花、买花、赠花、贡花、赋诗,成为一种风俗。如今大江南北都有牡丹节,即使在西藏的扎贡沟也办起黄牡丹节。 牡丹乃“国色天香,秀韵多姿”,历代文人、骚客、画师、大匠都对牡丹情有独钟,牡丹入诗入画,代有名家杰作,脍炙人口。诗,在中华历史上所居地位与所起作用非一般体式形制能够媲美,汉民族语文独特的“诗意”、“诗境”,不易尽解,为别的国度地域望尘莫及。检视浩瀚卷轶,寄情于牡丹,咏诗作赋,不可胜数,牡丹成了特有的情感载体。或欣悦,或悲愤,或励志,或忧国,牡丹被拟人化、人格化了,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事物纪原》:“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唐宋诗人王维、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宋代诗人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以及现代康有为、柳亚子、张大千、赵朴初等,都有歌咏牡丹的佳作存世,诸般意趣,已然成为璀璨中华文明最生动、最精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人们为牡丹的培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样也是精诚所至。欧阳修(1007-1072),“在洛阳四见春”而著《洛阳牡丹记》。周师厚于神宗熙宁三月路过洛阳,“精蓝名圃,赏及牡丹”写成《洛阳牡丹谱》。爱国诗人陆游携家在蜀任职六年著《天彭牡丹谱》,此外,宋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