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docVIP

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

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年平均日照时数2 080 h,年平均气温7.3 ℃,无霜期163 d,年降雨量为599.3 mm,属于黄河中游黄土梁岇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其中,年种植冬小麦2万hm2,约占粮田面积的50.8 %。复杂的地势地形和单一的种植结构,形成了张家川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为小麦条锈病病菌越夏越冬(特殊年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该地区成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重点越夏区和常发异变区之一,暴发流行频繁,每隔2~3年便形成一个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均在1.67万hm2左右,年约损失粮食600万 t,给全县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特点 1.1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 从1987年至2010年的24年中,根据张家川县植保站统计资料分析,小麦条锈病中度以上发生的年份就有21年,其中特大流行2年,大发生7年,中度偏重发生4年,中度发生6年(见表1)。 张家川县小麦常年播种面积2万hm2,近2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年发生面积1万hm2以上,1991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13万hm2,占冬小麦播种面积的91.4 %,达标面积1.89万hm2,占发生面积的88.75 %,200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1.95万hm2,占播种面积2.1万hm2的92.9 %,达标面积1.95 hm2,占发生面积的92.9 %。是1987年以来,流行速度最快,发生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年份(详见表2)。小麦条锈病发生最轻的2000年发生0.61hm2,占播种面积2.11万/hm2的28.9 %,达标面积0.61万 hm2。综上所述,张家川县是小麦条锈病的易发区之一,发生面积大,流行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 1.2小麦条锈病大发生年份流行特点 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大发生年份的特点是:以西部的新义梁,中部的圆树梁、堡山梁,东部的古土梁、矿山梁五大梁峁体系为旱发、主发和重发区,然后向低海拔的半山、川区逐渐蔓延扩散,其扩散流行速度与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的降雨量密切相关,雨次多、雨量大,气温适宜,其扩散蔓延速度十分迅速。如暴发流行的2002年5月12日对西部川区的调查统计:病田率、普遍率仅为15.7 %、3.9 %,而受5月14日~16日特大降雨量的影响,到5月20日,其病田率、普遍率迅速上升至52.1 %、21.3 %,造成了山川遍地开花,防治时间集中的局面。反之,则扩散较慢,发生较轻。 2发生与流行原因分析 2.1越夏普遍,菌源量大 张家川县东西狭长,南北较窄,境内以五大梁峁为体系,沟壑纵横,东西气候差异大,海拔高度1 486~2 659 m,平均海拔2011.40 m,相对高差1 173 m。春秋两季较长,而夏季较短,东、西区域收获期从6月下旬到8月中旬结束,相差50 d,为小麦条锈病病菌越夏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播种期从高海拔的东部地区9月上旬开始,到低海拔地区10月上旬结束,整个播期40 d,形成了晚期小麦与自生麦苗共生期30 d左右,且自生麦苗感病程度较重,为秋苗期感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完成了越夏菌源向秋苗期安全过渡。据历年条锈病的越夏调查统计情况来看,自生麦苗越夏均率为5.7 %~15.9 %,普遍率一般为0.7 %~10.9 %,越夏安全,菌源量大,成为张家川县乃至天水、陇南区秋苗期的主要菌源侵染基地之一。 2.2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面积大 冬小麦作为张家川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造成连作现象严重。张家川希艾娜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压夏增秋、压粮增经”,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小麦面积由1991年的2.33万hm2降到2010年的1.95万hm2,小麦面积仍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 %以上。小麦大面积连作为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和扩散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是造成历年条锈病爆发流行的根本原因。 2.3菌源里通外联,二次侵染普遍 张家川属于高寒阴湿晚熟冬麦区,六月中旬周边地区陆续收割,而此时正是张家川县小麦条锈病盛行期,在“内忧外患”的双重作用下,二次侵染相当普遍。流行年份二次侵染面积达0.8万hm2左右,占发病面积的45%以上,为条锈病的爆发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加重了小麦条锈病的为害程度,增加了防治压力和防治成本。 3防治对策 3.1压缩小麦播种面积,合理轮作倒茬 要积极响应甘肃省“退麦改种”的条锈病治理策略,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坚决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秋粮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从根本上降低条锈病越夏菌源,彻底持久控制其流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