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企业上市选择主承销商应考虑的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企业上市选择主承销商应考虑的因素

中小企业上市选择主承销商应考虑的因素 当一家企业决定启动上市工作后,首先要选择一家诚信度高、能力较强的证券经营机构作为自己的主承销商和上市保荐人,保证IPO工作的顺利进行。 选择主承销商要以“首先确保过会、其次争取多融资”为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诚信度,个别券商已经进场工作后,揽到承销费率更高或质量更好的其他项目后,就把工作人员撤离至其他项目,严重影响甚至耽误了企业的IPO进度。 还有误导性报价,承揽项目时报低价、签订承销保荐协议时挖坑设陷阱。一般情况下,辅导期结束、发审材料即将上报时签订承销保荐协议,这时,企业处于整个上市过程中最弱势的阶段,几乎任由不良券商宰割——如果企业不答应券商的条件,只能另找券商,重新开始辅导、白白浪费了几个月时间,而且很多企业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不良券商以此要挟企业。 我们浙江最典型的案例是玉环县的某企业,先是深圳一家券商签约进场工作,2个月后该证券公司承揽了一单业务规模更大的企业,项目小组成员集体不辞而别到规模更大的那个企业干活去了,连打过去的电话都不接,后来通过证监局才了解到实情,企业不得不赔钱才解约。之后进来的另一家深圳大券商,进场时约定承销保荐费2000万,最后签订承销协议时挖坑设陷阱收取了6000多万承销费。 其实,类似情况很多,只是很多企业不愿意说出来,一方面毕竟上市、融资成功了,被延误的上市时间、多花的冤枉钱与募集得巨额资金比较算不了什么;另一方面,企业好面子,做实业很成功,上市过程被人蒙了一把,说出去丢脸、影响老板的光辉形象。该企业的原董事长之所以敢说出来,一方面实在是气愤、一年前是事情迄今愤愤不平,另一方面老同志退休了、淡出江湖,把企业交给女儿女婿,不用在意自己的名声了,而且是酒后吐真言。 一般情况下,企业上市过程中与券商合作愉快,以后增发、公司债、收购兼并等业务都会与原来的券商继续合作,但是大家看看,国内有多少上市公司与原来保荐上市的券商继续合作?很少!一方面,投行人员流动性实在太高,有一个保荐人7年换了6个证券公司;另一方面,券商逐利的本性加上证券公司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把本来可以长期合作的券企关系变成了一锤子买卖。 还有一点,大家自己感受比较深刻,就是我们江浙一带的文化的核心是讲道理,不会干出格的事情;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文化是讲义气,但讲义气只是面对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有可能伤害其他人,对别人来说有可能就是不义;到了深圳这种地方更讲究的是“钱”,没有“理”或“义”,国内三地的券商文化基本上如此,这就是近年来上市欺诈的烂事基本上都是深圳的券商干出来的文化原因:胜景山河(平安)、苏州恒久(广发)、海普瑞(中投)、绿大地(联合)等等。 想起来了,还有更恶劣的,深圳的一个大券商,名字不说出来了,跑到安徽一个三省交界的县,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花一分钱骗取了一家国家级农业重点企业的5%的股份,然后进场工作担任主承销商、上市保荐人。这是一个集饲料生产、种禽繁育、肉禽饲养、食品加工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净利润7000多万。据县府办副主任介绍,该券商的人对企业说,你们企业上市还差一点,需要用股份“公关”,许多企业上市也是这样操作的。不明就里的企业自然答应,还以为是行规呢!即使上市后企业知道受骗了,那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出来,有点像女孩子主动陪领导喝酒、酒后被强奸,不好意思说出来。 2、重视程度,券商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差异,决定了公司高层是否愿意去监管部门交流、汇报,对顺利过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大券商的高层不可能为一个创业板或中小板的项目专门去北京拜访监管部门。 3、现场工作小组的能力,由于承销保荐人员很高的流动性,券商之间的整体能力差异已经不大,但现场工作人员的能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企业尽量要求券商安排经验丰富的承销人员参与项目。除保证制作的发审材料能顺利过会外,能发掘出企业不为外人所知的亮点,讲出更动听的“故事”。 比如,原来国内最顶级的银河证券投行部一部分员工被投行部总经理带到瑞银证券去了,另一部分员工被财通证券挖走了;而原来另一个顶级投行华夏证券(现改名为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部员工在部门老总的带领下跳槽到银河证券,而华夏证券投行部的空缺由原科技证券投行部员工跳槽填补;去年,申银万国分管投行的副总裁带领二十多名投行人员跳槽至银河证券。等等,导致出现其他行业很少见的情况,有个券商做了100多个上市项目,但做这100多个项目的投行人员早已不在该公司了。所以,大家接触证券公司时要问问项目人员以前成功的业绩,否则就像进了三甲等大医院开刀却是刚毕业的实习医生;或者要求券商安排高水平的投行人员做项目(这个只适用于中小券商,中小券商是负责人承揽项目,在部门内部有调配余地。大券商是项目工作人员自己承揽项目,不会交给其他人去做的)。 不同的投行人员业务能力差距很大,对企业能否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