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针灸头痛面瘫腰痛痹痿痫不寐心悸感冒咳喘呕吐胃痛泄泻痢便秘消渴201191.ppt

专升本针灸头痛面瘫腰痛痹痿痫不寐心悸感冒咳喘呕吐胃痛泄泻痢便秘消渴20119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升本针灸头痛面瘫腰痛痹痿痫不寐心悸感冒咳喘呕吐胃痛泄泻痢便秘消渴201191

* * * * * * * * * * * * * * * *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 1. 急性泄泻: 多由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或兼受寒湿暑热等邪,客于肠胃,邪滞交阻,气机不和,胃肠的运化与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 慢性泄泻: 脾胃素弱,或久病气虚,中焦健运衰退,食物难以消磨。或因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熟腐水谷,亦能导致泄泻。肝郁乘脾。 辨证 1、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较急,便次与数量增多,如偏于寒湿则使便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淡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象濡数,舌苔黄腻,或兼身热口渴等证。 2、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或由急性泄泻转变而成,每日便泄次数较少。如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不思饮食,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脉濡软无力,舌嫩苔白;如属肾虚每于黎明之前腹中微痛,痛即泄泻,或肠鸣而不痛,每晨一次或数次,腹部和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等。 辨证论治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 【主穴】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中脘 【配穴】寒湿加神阙,湿热加内庭,食滞加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隔姜灸。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 【主穴】神阙/中脘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脾俞 章门 【配穴】脾虚加脾俞、太白,肝郁加太冲/肝俞、行间,肾虚加肾俞、命门、关元。 【操作】灸神阙,补足三里、公孙。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穴:大肠 小肠 下脚端 肺 脾? 方法 :每次选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本法适用于肠炎腹泻。 按语 1.急性泄泻治疗期间须控制饮食? 2.泄泻频繁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输液? 3.平时注意饮食卫生。 4、顺势。 痢疾 痢疾,古称“肠僻”、“滞下”、“下利”。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相当于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肠,多因外感时疫邪毒、内为饮食所伤,使寒湿、湿热、积滞、疫毒等壅塞肠中,气血与之搏结凝滞,肠道传化失司,脉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 辨证 寒湿痢??下痢赤白粘冻,自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痢??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疫毒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头痛,甚至神昏痉厥,躁动不安,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噤口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苔腻,脉滑。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常因饮食不慎、受凉、劳累而发,发则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粘冻,或伴有脱肛,舌淡、苔腻,脉细。 论治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导滞。手足阳明经及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方义】痢疾为邪滞肠腑,故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大肠募穴天枢、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腑气,使肠腑气调而湿化滞行;阴陵泉助化湿之力。四穴合用,痢疾自止。 配穴 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关元;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 噤口痢加中脘、内关、内庭; 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章门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寒湿痢、休息痢可行温和灸、温针灸、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急性痢疾每日治疗2次,慢性痢疾每日治疗1次。 其他疗法 穴位注射:取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入1ml。 按语 针灸治疗急性菌痢有较好疗效。 中毒性菌痢病情急重凶险,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急性菌痢发病期间应进行床边隔离,注意饮食卫生。 便秘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失常,导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超过3日以上,或便质干结,排出艰难;或虽有便意,但便不畅的病证。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习惯性便秘,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症状。  病因病机   病因:肠道积热,肠道气滞,阴寒凝滞,气血阳衰。 病位:大肠,亦与脾、胃、肝、肾有关。 病机:脾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 辨证 辨寒热气虚: 热秘:便质坚燥,肛门灼热,舌苔黄燥。 气秘:便质不甚干,排便断续不畅,脉弦。 寒秘:便质干结,排出艰难,舌淡,苔白滑。 虚秘:便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舌淡少苔。 治疗 治法:疏调肠腑气机,导便通秘。大肠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 天枢 支沟 上巨虚 方义:大肠俞、天枢属于俞募配穴法,配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属于远近配穴法,可通调腑气;支沟宣通三焦气机。 配穴 热秘 ——合谷 曲池 腹结 冷秘——灸神阙、气海 气秘——中脘、行间 足五里 虚秘——脾俞、胃俞 足五里:在股内侧肝经的中央部,稍向上方处取穴。(泽田派) 内障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