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中的匠气.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doc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摘 要:书法中的匠气是每个习书之人都有可能出现的滞碍。技法熟练带来了匠气,这使得书法变成了纯粹的工匠形式活动,缺乏艺术思考、缺乏独特性。一旦书法沦为机械写字,如复制一般,笔笔到位却无新意,笔笔刻意雕琢却无自然,那么就谈不上艺术,只是工匠式的劳动。如何返璞自然,化开匠气,是习书之人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匠气;技巧;由熟返生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技艺的过度熟练,用笔千篇一律,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也就是过于死板,多习气。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被评价为匠气十足,就是含贬义的成分居多。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可能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表、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没有精彩之处。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台阁体、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数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台阁体、馆阁体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它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习气、匠气,这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浅薄、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佛禅上的修为是日渐深厚的,他在诗词文学、绘画音乐上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一个有匠气的习书者,成了书匠,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古往今来,能够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书家,是很稀少的。功夫可以从后天习得,而艺术的天赋却是与生俱来。书匠至少在书写技艺上有了一定的锤炼,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明清的台阁体、馆阁体,虽然在艺术性这一层面的借鉴之处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特定的朝代,台阁体、馆阁体成了科举制度的专用字体,因为它有共性的美,有可操作性,具有实用美。既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那么或许成为一个有技巧含量的书匠倒也无功无过。   当然,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可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无疑都是在肯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微过之或欠之都不得当。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习书如果过分地夸大了尚意的成分,信笔由之,就变成了毫无章法的笔墨游戏。失去笔墨规则的书法,同样不值得提倡。   习书应该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熟返生的过程。之所以产生了匠气,就是在由熟返生的过程中,少了生。   衷情一个书体、一本帖子,我们常常耗费精力去不断地临习以求能达到熟练的地步,但熟练到极致,便使得习字缺少新鲜感。比如经常写行草书的人,对点画使转、结体造型能力、章法的布局安排都能了然于胸,长此以往,书作成了一种惯性而为,有迹可循。这时候不妨停下来练练使人心平气和的篆隶,用陌生的眼光,探索新的笔法,感受“生疏”,再回复到行草书的创作中,会有更多的笔法积淀。草圣林散之在晚年风格积淀之时,于草书中加入了隶书的笔意,且无生硬造作之意,他以汉隶之功来改造草书,由熟返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加之其擅长绘画,他的墨法中有画法,可谓是有所创新。可见,由熟返生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董其昌在论述书法的生熟关系时写道:字须熟后生。他将自己的书作与赵孟?\比较并评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显然,董其昌认为,技巧的纯熟易致俗,这是赵书不可医治之处。   因此,要将匠气化开,跳出这个怪圈,忘掉熟练、忘掉技巧。艺术表达的更高层次应该是“忘”的境界。苏轼提及此曾说:“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