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浅见.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浅见.doc

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浅见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文学史研究的主题、客体以及研究方法的一点浅见,着重探讨了“史德”之于主体在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课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及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主体;客体;方法   首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个很难的题目,很难去驾驭,只能在尽量涉猎更多大家之言之后,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并不是旨在写文章,而是通过写这篇文章督促自己多看一些的理论书籍,以期相关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我认为要做文学史研究,就要认清主体与客体,这是首要的。主体毋庸多论,而客体则有一点芜杂。什么可以入文学史什么不可以入文学史历来就有争论,因此我们不妨先就这主客体做一下探讨。   一、文学史研究主体   我们知道,文学史研究的主体就是做研究的人,好理解的很。问题不是谁去研究,而是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研究,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才能,这些学识和能力对文学史研究有着消极还是积极的影响。   文学史可视为史学之一种,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史学著述很多,对治史者要求也严格。早在唐代,刘知几《史通》就提出“史才三长”说,即治史者应该具备“史才”(治史的才能和能力)、“史学”(历史的知识和学问)、“史识”(对历史的见识和见解)。[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又添加一条“史德”(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基本的治史道德),[2]构成“四长”。从此“才、学、识、德”被视为一个“良史”(即好的史学家)应有的专业素养。   梁启超尤其强调“史德”,在排列“四长”时他专门将其排在了首位,即“先史德、次史学、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谈到对“史德”的理解,梁启超认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要求史家“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3](P157)在梁启超看来,史德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求得真事实”,所以才要忠实于实在的历史;一是因为史学的主体是人,而“凡人都不免有他的主观”,主观最容易误解历史甚至歪曲历史。可以说,特别强调“史德”实在是担心历史遭到人的主体性或是主观意识的膨胀挤兑进而使实在的历史面目全非。   以上这些看法既看到了治史者应具备的学识、才能和道德,也看到了因此而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我们现在仍有借鉴意义。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要求我们的好多文学史没有做到。举例来说,现代文学史研究从学科一开始特别是在建国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悖离“史德”显示出明显政治化偏向的历史著述并不少见,而大多数历史著述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黄修己先生在《中国新文学编纂史》中所详尽列举的那样,“把新文学完全纳入革命史,完全按照革命史的分期来概括新文学的发展过程”,“用政治价值取代艺术成就”,“为了某种政治需要,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篡改、歪曲历史面貌”,“简单化地使用阶级分析法;对作家、作品、流派、社团、思潮,简单化地戴上政治的帽子,贴上阶级的标签”,等等。[4]这些事实说明,研究者要真的坚持住“史德”确实非常困难,一方面他们都声称自己是为“求真”,但一方面他们又拿历史研究直接为政治或其他什么东西服务,不遗余力地为政治和其他什么东西去做注脚和附庸。   事实表明,一旦有“经世致用”的时代召唤,“史德”完全可以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史学家们的一个“短处”,应该引起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二、文学史研究客体   简而言之,文学史研究的客体就是其研究对象,也就是什么能进入或者应该进入文学史研究者的视野。在我看来,文学史的客体取决于治史者想写出怎样的文学史。比如,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他构想中的当代文学教程的写法,希望是不分期的文学史,不讲文学事件、思潮、分期等,不分地域,希望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文学史,目的是指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这种旨在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文学史教程,这样的设想可谓新颖大胆,或许能写出别样的文学史。笔者个人认为只有创新才有文学史,除了作家作品外,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想的论争、在文学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都可以而且应该进入文学史。   三、文学史研究方法   文学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西方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到了“理想类型”(或“理想图象”)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两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是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之间立起了一个界标,区别出自然科学是运用实证观察等方法试图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则是用“理想类型”的手段去联结实在的文化历史现象,以导出个别的不可重复的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也可以说是回答历史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第二层意义在于,韦伯认为所谓的“理想类型”并非是对历史实在或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