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古遗址生态化保护策略研究.doc
基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古遗址生态化保护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以现代生态规划设计之父伊安?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为研究基础,主要讨论吉林省国保级历史遗址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遗址资源的有机结合,并调研总结现存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遗址保护设计的生态化策略。
关键词:自然生态;历史遗址;保护;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21.242
0 引言
人类自有建造活动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对立与依存。古代造园安邦过程中也存在结合自然的朴素设计理念,而今天在现代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活动中,自然环境遭受人为因素破坏日益严重,亟待进行生态化的调整与保护,其范围从新建项目发展至既有建筑,乃至历史遗存的循环再生与更新应用。
1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概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伊安?麦克哈格于1969年出版了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其理论深入影响了城市规划学、景观学、建筑学、 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而形成现代生态设计的多学科复合性。
麦克哈格提出的千层饼模式 (layer-cake) 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场所中多种环境因素加以集成,自下而上将地质、水文学、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地上土地利用等进行分层研究,进而形成了整体的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该设计方法以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为自然景观与土地利用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为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科学量化系统方法与策略。
2 吉林省国保级历史古遗址自然环境类型
2.1 吉林省国保古遗址概述
据截止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统计,吉林省国保级历史古遗址共计42处,其中17处分布于集安、通化、等省内南部山地地区;7处位于省内东部延边州境内,且多集中于珲春与和龙境内;11处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区;7处位于省内松花江沿岸西北部地区,较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地区;而吉林省西南地区没有国保级历史古遗址分布。
2.2 省内东南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此国保级古遗址分布状态归因于历史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等因素,一方面,吉林地区唐属渤海地,辽属两道,金分两路,鼎盛时期省内遗留古迹较多,且吉林省地貌形态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因此,东南部地区的古遗址遗存质量较好,记录人类历史活动价值较高。
2.3 省内中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现今的吉林地区于元代属辽阳行省,明置建州为女真地,清1673年在此建城,名吉林乌拉(意为沿着松花江),后置吉林省。地区内中西部平原,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中,该中部平原地区由原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遗址增加至11处,其中以吉林市地区最为集中,分别是寿山仙人洞遗址、余富遗址、嘎呀河城址、前进古城址、乌拉街沿江古城址和乌拉部故城。
2.4 省内西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而吉林省的西部地区以草甸、湖泊、湿地及沙地为主,地质环境不利于历史遗址的地面保存。因此,在省内西部地区国保级古遗址遗存分布以西偏北为主,主要集中于松原地区,分别是前郭尔罗斯的塔虎城、乾安的春捺钵遗址群及扶余的石头城子古城遗址。此外,西北白城、镇赉及大安仅地势较高处各保留三处国保级古遗址。
3 生态化古遗址保护策略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伊安?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GIS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进而形成以多重角度整体而系统地对应相应尺度古遗址景观的生态化保护体系。
3.1 国家遗址廊道的更新应用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级遗产廊道为例,国家遗产区域是由国家议会认定的,具有多样的自然、历史及休闲资源,反映出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特景观特征的区域;依照罗伯特希尔茨在《绿道》一书中定义:“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的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与美国国家公园不同的是,其国家遗址廊道土地构成并不是与城市割裂单独分隔,而是与居民区混杂分布,通过人流参与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遗址廊道的开发,实现区域的振兴。
3.2 遗址保护与生态减灾相结合
由麦克哈格领导规划与设计的美国德克萨州新城伍德兰兹在总体规划初期,即展开了详细的生态因子统计分析,揭示出维持水文平衡是规划的关键,即要保 护渗透性土壤。而这一要点在遗址保护中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吉林省二龙湖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广西充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中药材 黄芪 第1部分: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程.docx VIP
- 长城证券-财政深度-从“四本账”透视2024,债务压力区域分化与财税政策应对的再平衡.pdf
- 2025《期末模拟练习》语文八上-试卷.pdf VIP
- 高盛“最惊艳的中国制造业分析”报告.docx
- 中国现代文学史8巴金.ppt VIP
- 浙江省临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VIP
- 2024年泌尿外科学(副高)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docx VIP
-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巨匠巴金 第十二章 巴金的创作道路及代表作《激流三部曲》.ppt VIP
- 《GB_T 42844 - 2023微细气泡技术 超细气泡水分散体系的存储和运输》最新解读.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