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孟“五行”问题研究略述.doc
思孟“五行”问题研究略述
摘要:《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将子思与孟轲放在一起进行了批判,并且指出了“五行”这个概念,而“五行”的内容,却并未提及。对于“五行”的含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见解,由此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随着马王堆帛书《五行》以及郭店楚简《五行》篇等文献的出土,“五行”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了。本文就围绕思孟“五行”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关键词:思孟;五行;荀子;阴阳五行
思孟“五行”说首见于《荀子?非十二子》篇,“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造旧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热徊恢?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荀子对思孟的批评不可谓不激烈,那么这个五行”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会让同为儒家学派的荀子如此批判?许多疑问由此产生。
一
最早为《荀子》系统做注的是唐代杨??,他对“五行”二字所做注解为“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至于杨??为什么把“五行”解释为“五常”,庞朴先生认为:在董仲舒以“仁智信义礼”配五行“木火土金水”后,班固又宣布前者为“五常”,则许多注家在需要的前提下都会把“五常”和“五行”联系起来。此外,历来被认为是子思所作的《中庸》,其第一句“天命之谓性”,郑玄就注解为“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所以杨??把“五行”注释为“五常”并不奇怪,并且他并没有过多的注解,或许这在当时即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共识。
但是后代学者对杨??的注解并不满意,由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最早是章太炎,他在《子思孟轲五行说》一篇中说“五常之意旧矣,虽子思始倡之亦无损,荀卿何讥焉?”他进一步指出思孟五行并不是简单的“五常”,而是具有“以水火土比父母於子”这样的“五伦”思想,上启《尚书?洪范》中的“五行”,下有“燕齐怪迂之士”以为神奇之说,所以“询卿以为讥也”。此外,郭沫若认为“五行”是“仁义礼智诚”,其中的“诚”在孟子的思想中是万物的本体。
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看法是,此五行就是后世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只不过与子思、孟子并无关系,乃是荀况错把邹衍的学说当作孟轲的来批判了。顾颉刚、刘节持此说。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经过整理与训诂,??朴先生认为《老子》甲本卷后的第一篇和第四篇佚书,属于儒家思孟学派,并将第一篇佚书定名为《五行篇》,认为此就是荀子所说的思孟“五行”,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许多属于儒家的著作。其中有一篇文首冠有“五行”二字,根据当时的习惯,该篇即应名为《五行》,而其内容就是庞朴先生所命名的帛书《五行》篇。其中曰: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
行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
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
至此,思孟“五行”的真正含义基本得以确定,即“仁义礼智圣”五端。其主要内容是“继续思孟学派的心性说,创立自己的知行说,为儒家内圣之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
可是做为“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为什么要受到荀子的批判呢?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大多是从荀子与思孟学说思想上的分歧来说的。在廖名春的《思孟五行说新解》中详细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从《非十二子》的特点入手,发现荀子对其他学者的批评都能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找到一致的论点,并且他所批评的都是诸子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由此可推荀子批判的思孟“五行”说应是思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并且可在《荀子》其他篇中找到证据。他指出《荀子》一书只有《性恶》篇中明确对孟子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评论,这一篇中荀子指出“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圣人之性也”,而孟子则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由此他得出结论,荀子对于“五行”之本身是肯定的,他所否定的只是孟子将“五行”归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其根源是孟子与荀子之性善与性恶的尖锐冲突。
谢耀亭的《论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主张“法后王”,但也主张“法先王”,孟子主张“法先王”。可是荀子所说的“法先王”是讲先王制礼义,而孟子则是效法先王的禅让与仁政,因此受到荀子的激烈批判。二是“案往旧造说”的“五行”。“往旧”即指原始“五行”说,“造说”即指德之“五行”,荀子认为子思在创说时受到原始“五行”的影响,但内容上并没有关联,所以是“无类”,又因早期没有说和解,所以说是“无解”、“无说”。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此处的“无说”应是“无善说”的意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