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证据法则之基本概念
第四編 第二章 證據法則 4-2-5
第一節 證據法則之基本概念∗
終於要開始證據法則之介紹了。本節主要介紹證據法則的基本名詞,並
說明證據法則的基本架構。本節內容請務必掌握,使能在後續章節中順利學
習。
一、證據資料
「證據資料」是指所有可能與待證犯罪事實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資訊內容
或素材,其來源可能是任何一種相關的人、地、物(含透過強制處分加以取
得者)。證據資料必須透過特定的方法才能呈現,此特定方法即稱「證據方
1
法」,指探求證據資料內容的調查手段 。
而證據方法本法僅承認5種「法定之證據方法」,分別為「被告 」、
「證人」、「鑑定人 」(此三者合稱為人的證據方法)、「勘驗」、「文
書」(此二者合稱為物的證據方法)。而此5種法定之證據方法,本法均就
其個別定有「法定之調查程序」。
例如,兇案現場有一嫌疑人及目擊者,該嫌疑人及目擊者屬證據資料,
探求嫌疑人該證據資料之證據方法應為「被告」此種法定之證據方法;而探
求目擊者此證據資料之證據方法應為「證人」此種法定之證據方法。而若兇
案現場留有兇刀、血跡,探求此證據資料之證據方法則為「鑑定人」。若有
遺留類似書信等紙條內容,探求此證據資料之證據方法則為「文書」。對於
兇案現場的狀況如何,探求此證據資料之證據方法則為「勘驗」。
∗ 本節綜合整理自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15年9 月,第15版,375~
396 頁。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13年9 月,第7版,474~499 頁。林鈺雄,
嚴格證明法則之新紀元,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元照,2013年12月,初版,1~38 頁。
林鈺雄,自由證明法則之新開展,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評釋,元照,2013年12月,初版,39
~69頁。林鈺雄,自由心證-真的很「自由」嗎?,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2002年
9 月,1版,93~142頁。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2014年9 月,第4版,475~504
頁。
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13年9月,第7版,479~480 頁。
4-2-6 第四編 第二章 證據法則
任何證據資料,必須找到對應的「法定之證據方法」,並踐行該證據方
法所要求的「法定之調查程序」,例如訊問被告之要求有第95條告知義務
等、訊問證人有具結程序等要求。對於要求一定的「法定之證據方法」及
「法定之調查程序」,學理又稱為「嚴格證明法則」(詳下述)。
二、證據能力
意義
證據能力,指有作為證據之資格,又稱為「證據資格」。第154條
第2 項規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
實。」(又稱證據裁判原則),第155條第2項規定:「無證據能力、未
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簡言之,得以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者,以有證據能力之證據為
限;反之,無證據能力之證據,不得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
至於,證據如何取得證據能力?本法並無特別規定,依照證據法
理,認為必須該證據資料經由「法定之證據方法」及「法定之調查程
序」,且無證據使用禁止之情形2 (如以強暴脅迫等取得)。證據必須
符合此要求,該證據始具有證據能力,使得作為認定事實之依據。
證據取得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資格(具有證據能力)後,可否採信
或不採信?屬「證據價值」評價,屬證據「證明力」(心證)問題。第
155條第1項規定:「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
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因此,「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二者截
然不同,應清楚區分。從而,邏輯上必先具備證據能力之後,始生證明
力之問題 。
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在刑事審判程序中,往往有一連串的待證事項呈現在審判庭上等待
裁判。這些事項,有的屬於程序爭點,例如訴訟要件是否具備;有的屬
於實體爭點,例如本案犯罪事實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或有責性問
2 詳見上冊1-2-48頁《專題研究-以「三階段審查基準說」判斷告知義務違反之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