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开贵药我下不了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争艳:开贵药我下不了手.doc

王争艳:开贵药我下不了手   诊病的“老四样”   清晨7点,王争艳匆匆灌下一杯牛奶,又从冰箱里取出昨天的剩饭,放进包里,就骑着她的“老爷车”出门了。8点不到,金桥社区卫生中心,病人们早已在走廊里排起了队。王争艳穿上白大褂,走进诊室,一边向病人点头问好,一边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面的听诊器、小电筒、棉签,再加上手上那块“老古董”手表,是她几十年来看病必备的“老四样”。   排在第一的病人,是湖北蕲春县的一对农民父子。他们是慕名而来的。不过,这对父子只带了农合卡,却忘了带病历和之前的检查单等。王争艳认真地诊断后,告诉他们平时要注意的事项。同时叮嘱说,以后看病一定要带上病历。“就目前的情况,你们最好回蕲春治疗,如果乡卫生院解决不了,可以上县医院……”她耐心地给这对父子讲以后该如何看病,最后一分钱的药都没开。   一上午,被病人围着的王争艳只喝了一口水。直到下午1点,她才拿出饭盒,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吃上了午饭。   这只是王争艳工作中最平常的一个上午,这样的日子她已坚持了近30年。从医多年,她平均单张处方从没超过80元,最便宜的一张处方只有2毛7分钱,那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的一支止吐剂,而在同类药品中,最贵的针剂要100元一支。因为这份坚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处方医生”。这些年,“小处方医生”为患者解决了不少大问题。   退休工人王建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辗转几家大医院,每月的医药费要800多元,可他每月的养老金只有1000元出头。无奈之下,他找到了王争艳。按照她的治疗方案,王建生每个月只需花80多元,血压就能控制得很好。   “您有什么诀窍,用这么少的钱就控制了我的病?”他问王争艳。王争艳笑笑说:“可开可不开的药,我从来不开;太贵的药,我会尽量找便宜但效果相当的替代品。”在王争艳看来,为患者节约一点就是一点,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在社区里看病,面对的大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了解他们的生活,开贵药我下不了手。”王争艳对记者说。   王争艳开处方,从来不会为了小而小。在她眼里,处方其实没有大小之分。“我只是本着医生的良心,尽量为病人着想,下笔时既考虑到他的病情,更兼顾他的经济状况。”   不能给“好医生”抹黑   王争艳如此为病人着想,跟他的家庭不无关系。1954年,王争艳出生在湖北省洪湖市的一个医护之家。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护士。王争艳说,少年时最清晰的记忆来自母亲。在手术室工作,母亲常常一边工作,一边挽袖子为手术台上的病人献血。   1977年,王争艳考上了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想继承父母的衣钵做一名医生。但不幸的是,求学期间,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只得休学治疗,这一治疗就是3年。这段经历,更坚定了她从医的决心。   1984年,王争艳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在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当医院要派人到门诊站点时,她主动报了名,要求当一名社区医生。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同事们替王争艳总结过,来找王医生看病的,大都是4种病人:诊断不清的、以前看过病但效果不好的、经济条件不好的、得病后心里特别想不开的。   病人身上没带够钱,是王争艳时常遇到的情况。从几块钱的挂号费,到几十元的药费,甚至上百元的住院费,垫钱成了王争艳的习惯。什么时候,给谁垫了多少钱?她都不记得了。“这个不用记,他们都会还的。”王争艳笑着说。   一位来自郊区的农民因为感染,全身过敏,跑了多家医院,医生都说要打吊针。听说要花几十元钱,老农舍不得。王争艳给他开了几片抗过敏药,一共就花了几块钱。老农连声道谢。王争艳又从身上拿出100元钱,递到老农手中,“大爷,您这几天要好好休息,不能干活了,这就给您当生活费吧。”一周后,身体康复的老农背着一袋东西来看王争艳,“王医生,这是我们自家做的红薯粉条,给您尝尝。”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与爱的呼应更幸福的了。”王争艳说,她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全因为病人的爱。她先后待过多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都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王争艳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光顾汉口医院门口一家水果摊,因为只要她去买水果,老板肯定不收钱。在这家人心里,王争艳就是他们的大恩人。   2009年9月,经过武汉市民的无记名投票,王争艳当选为“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出名后,不但当地人来求医,全国各地的患者也知道了这个好医生。面对不断找上门来的病人,王争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甚至害怕,“我每天都告诉自己,不能犯一点错。这么多人来找我,不能给‘好医生’的牌子抹黑啊!”   想工作到70岁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收入不高,却经常为病人垫钱,家人反对过吗?   王争艳:没有。我们一家都是很实在的,我丈夫比我还重视奉献,很少受社会外界的影响。比方说,我看到一个很造孽(武汉话,可怜的意思)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