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ENA六项抗体诊断试剂盒酶免斑点法说明书-北京和杰创新生物.DOC

抗ENA六项抗体诊断试剂盒酶免斑点法说明书-北京和杰创新生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ENA六项抗体诊断试剂盒酶免斑点法说明书-北京和杰创新生物

抗核周因子(APF)检测试剂盒() 说 明 书 【产品名称】 中文名称:检测试剂盒() 英文名称:Detection Kit forAnti-perinuclear Factor(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包装规格】0人份/盒 【预期用途】 北京和杰创新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 【检测原理】 APF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抗原来自正常人脱落的颊粘膜上皮细胞,在与病人待检血清反应后,加入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人IgG抗体,最终于显微镜下作形态学的定性判断。 【主要组成成分】序号 组成 剂型 规格 数量 1 APF抗原片 固体 人份/张 10张 2 APF荧光二抗 液体 mL/支 1支 3 APF阳性对照 液体 0.3mL/支 1支 4 APF阴性对照 液体 0.3mL/支 1支 5 APF封片剂 液体 4mL /支 1支 6 盖玻片 固体 15片/ 1盒 7 PBS粉剂 固体 12.2/袋 2袋 液体 mL/支 9 使用说明书 固体 1份 1份 正常人脱落的颊粘膜上皮细胞FITC标记的兔抗人IgG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2-8℃避光保存-20℃保存),有效期个月 【样本要求】 人血清或血浆,要求清亮、无沉淀、无黄疸; 样本1周以内检测可在4℃条件下贮存; 样本1周以上检测需在-20℃条件下冻存,且避免反复冻融。 【检验方法】 准备:取出抗原片,待其恢复至室温后剪开包装。将洗涤用的PBS粉剂用蒸馏水溶解至1L,混匀后作洗涤和标本稀释用。 稀释:待测血清用洗涤液作1:稀释。 加样:在倒扣板的反应孔内分别加入稀释好的血清和阴阳性对照25μl/孔注意:加样时避免产生气泡。 孵育:将抗原片盖在倒扣板对应的凹槽里,室温孵育30min。注意:确保每个标本均能够与抗原基质相接触,而标本之间不相互接触。 洗涤:取出抗原片,用洗涤液轻轻从一侧将反应液冲洗掉,浸泡至洗片缸内,静置5 min后, 加样:在倒扣板的反应孔内加入荧光二抗,25μl/孔。注意:加样时避免产生气泡。 孵育:用纸擦去抗原片周边和反面多余液体后,将抗原片盖在倒扣板对应的凹槽里,室温孵育30min。注意:确保每个标本均能够与抗原基质相接触,而标本之间不相互接触。 洗涤:重复步骤5。 封片:在盖玻片上滴加。用纸擦干周边和反面多余液体后,将载片的朝下置于准备好的盖玻片上,。结果观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参考值(参考范围)】【检验结果的解释】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颊粘膜细胞细胞核呈现橘红色,APF阴性细胞胞浆均匀清亮无荧光颗粒;APF阳性细胞细胞核周围出现圆形、均质的绿色荧光颗粒,阳性细胞与颗粒的大小和多少无关。 观察同一反应孔,大于5个APF阳性细胞判为APF抗体阳性,5个以下为可疑,少于2个为阴性。【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该试剂盒只提供的检测结果,具体病情及诊断应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信息综合判断。 【产品性能指标】 :从室内阳性质控品P1-P10(共计10份阳性血清标本)中随机抽取3 支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从室内阴性质控品N1-N15(共计15份阴性血清标本)中随机抽取3 支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批内:用试剂盒测定份室内阳性质控品,重复检测,其用3个批号的试剂盒测定1份室内阳性质控品,重复检测,其。 【注意事项】建议在200倍镜下观察结果,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观察整个反应孔。注意区分细胞内形态不规则的非均质荧光颗粒。冲洗抗原片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抗原细胞脱落。封片避免与皮肤发生接触。对照血清经检测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均为阴性,但试剂盒的所有组分都应视作潜在传染源小心处理。参考文献Nienhuis, R. L.,Mandema, E. A New Serum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Antiperinuclear Factor. Ann Rheum Dis.1964.23:302-305 Marmont, A. M.,Damasio, E. E.,Bertorello, C.et.al. Studies on the antiperinuclear factor. Arthritis Rheum.1967.10(2):117-128 Nienhuis, R. L. Evaluation of the antiperinuclear factor (APF). Ned Tijdschr Geneeskd. 1973.117(42):1561-156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