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理解”,实质上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所谓“常见”,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部分出在《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20个“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中。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判定一个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一个文言实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的含义就无从谈起。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五种。;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C项考查的是“逐”的被动意义,“被放逐”。 答案:C;二、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地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 (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 (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旁边”。 (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背叛”。;解析:C项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夺取”,而不是“略微”。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形式是高考考查经常出现的。希望学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 答案:C;二、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 1.词义扩大 有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面的一层组织”, 如 “ 树皮”“牛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理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友”(《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好”则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三、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境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需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是“公公和婆婆”的意思,由文意看,此处显然单指“婆婆”。再如:“吾所以为此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应是“出去和进入”的合义,结合本文语境,此处应指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只取一层意思。 此类题,近十年来高考试题中还未曾出现过,在复习过程中应当予以重视。;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字可分以下四类: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1)“胡”通“何”。如: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 (2)“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这道题考查的就是通假字中的双声通假。正确的答案是C。其中“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其他的三项都是亡的本意“逃入”或“灭亡”。 答案:C;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1)“干”通“岸”。如: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2)“齐”通“剂”。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