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 明
一、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海榆西线海口至三亚段公路改建工程(老城至芙蓉田)两阶段施工图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完全执行《海榆西线海口至三亚段公路改建工程第1标段两阶段施工图勘察设计合同书》、《海榆西线海口至三亚段公路改建工程第1标段两阶段初步设计》、省发改委批复意见及专家评审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已充分调查高液限粘土路段、软基路段的既有道路使用情况,路基强度和含水量情况,分析产生病害原因,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进行系统排水和路基处治的设计。
2、对穿越水田、沟塘路段,进行详细的勘察调查,保证了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
3、一般路段和过城镇路段采用的路基横断面宽度,完全按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及省发改委批复意见进行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技术指标。
4、过城镇路段结合城镇规划和有关要求,合理设置了过街管线通道。
5、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及省发改委批复意见,结合沿线地质、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和原路路况,一般路段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过镇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6、在初步设计、省发改委批复意见及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路段的交通量和交通轴载组成,结合沿线地质、气候条件及原路路况检测勘察数据,对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优化调整。
7、村庄路段、超高、加宽的弯道内侧、桥头路段、纵坡较大的地段,均进行全路肩加固处理。
8、原路利用路段,设计时已对路面结构底下土路肩部分进行补强处治,增加路面边部排水设计,并优化调整了硬路肩的结构设计。
9、已按专家评审意见进行路面结构层材料和配合比组成设计,并提出集料及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范围及技术要求。
10、已按专家评审意见明确了沥青封层采用1cm厚。
11、深化了K31+000~K100+000高液限粘土路段的取土场调查,后续调查取土场10处,选定了3处取土场。
二、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
本项目划分为九个施工标段,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㈠路基、路面基层施工标(六个标段)
1、标段划分
第一标段:K31+000~K53+000,标段长22.008 km;
第二标段:K53+000~K75+800,标段长22.802 km;
第三标段:K75+800~K95+400,标段长19.576 km;
第四标段:K95+400~K118+000,标段长22.6 km;
第五标段:K118+000~K130+978.8,标段长12.977 km;
第六标段:K149+780~K180+565,标段长30.785km。
2、工程内容
主线和路线交叉的路基、排水、防护、路面底基层、基层、沥青透层、封层、水泥混凝土面层、桥涵、环境保护与景观工程、改河改渠工程、临时工程等。
㈡沥青路面施工标(两个标段)
1、标段划分
沥青路面A标段:K31+000~K95+400,标段长64.386 km;
沥青路面B标段:K95+400~K180+565,标段长66.362 km。
2、工程内容
主线和路线交叉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粘层等。
㈢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标(一个标段)
1、标段划分
交通安全设施标:K31+000~K180+565,标段长130.748 km。
2、工程内容
主线和路线交叉的全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
本施工图设计标段为沥青路面施工标的A标段。
三、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加宽及超高
㈠ 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
标准段路基宽度为12.0米。路基设计各部分宽度为:0.75m土路肩+1.5m硬路肩+7.5m路面+1.5m硬路肩+0.75m土路肩=12.0m。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通过乡镇的路段,路基路面宽度结合乡镇规划及现状进行设计。白莲镇、福山镇、多文镇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设计宽度分别为16m、18m、16m;南兴墟、谭城墟、美亭墟、大拉农场按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设计宽度均为12m。
美亭墟下穿黄竹采用设分隔带进行分离的方案,以减小路线偏角,提高线形指标,同时在分隔带中设置有效的防撞设施,确保安全。、硬路肩竹硬路肩主要分布于部分缓丘浅沟的水田地带,软土规模及厚度大都较小,软土厚度均小于2.5m的地段,采用清淤换填碎石处理;具体软弱地基段落详见不良地质地段表。本段从至老路沿线高液限粘土分布较广泛,存在高液限粘土填筑路基,局部路基稳定性差,路面病害较严重。针对这一情况,设计首先对老路全线作强度检测和病害调查研究,要求检测时选择在不利季节进行,并根据需要取芯试验,分析原路基填土的物理性质,对路面破坏较严重的低填及挖方路段的高液限土路基进行换填砂砾土处理,换填原则为原路。本项目位于平原区,半填半挖路基形式较少,多为低填浅挖,为了减小路基纵向、横向的不均匀沉降,挖方路基部分在路槽下超挖80cm后再以优质填料回填。为减小地下水对路基的破坏,在填挖交界处设置横向渗沟以排除地下水。
地面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