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复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深远影响.docVIP

浅析严复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深远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严复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深远影响.doc

  浅析严复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近代留学教育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封建科举制度衰败   清末,在明末短暂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一小批批判封建制度的思想家开始出现,主要以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主,他们也致力于反对科举,要求变科举。但是,他们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只是提出对科举进行一些修修补补。冯桂芬在《改科举议》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注重史学考察。“以策论为第二场”[1]883,这个方案在咸丰年间就被提出,也为后来维新打响了前奏。主要改革科举只考经义而导致士子做官后对社会政治毫不了解的弊病。2.主张“分校”。“宜令科甲出生七品以上之京官,每场各举堪任考官同考官者三人,”[1]885,在这里对考官的选拔是比较严格的,并选取考官三人这在那是是比较新颖的做法,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的发生。以此为基础,根据考生在考官下的优劣程度进行授名。   郑观应也激烈地抨击了科举制度,认为其不注重实业足以使国家陷入危险。“而中国文士,专上制艺,即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事,亦非素习,功令所在,士之工于此即不得第,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无用之时文。”[1]889,这个论述显然是对中国社会状况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较早的论述了实业教育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以后,这种反对声就愈发强烈。维新时期,学堂广设,废除科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终于,在1905年清帝废除了科举,处于建设学堂与构建近代学制,急需一批懂得外国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近代留学教育概况   首次的留学应该是容闳在奏启李鸿章的奏折中得以实现的,首批的留学生的一批幼童,留学美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几经周折,时有时无。到了同治,1872年沈宝琛奏请朝廷派遣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获批后严复即在其列,成为清朝中国的第一批的中国海军留学生。四年的英伦留学生涯是严复受益匪浅,他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很是精通,还广泛阅读当时西方的庸俗进化论,回国后对启迪国人思想起到重要作用。   而后留学在洋务运动就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严复在学习驾驶的过程中成绩优异,所以回国后立即担任水师学堂的教员职务。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水师管驾学生二十人,以刘布蟾、林泰曾,严宗光、蒋超英为最出色,……严宗光于官驾应知学问之外,更能探本溯源,以为传授生徒之资,足胜水师学堂教习之任”[2]63,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虽然学习的是船政专业,但是他却对西方的人文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这也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上面两次的留学是清政府首次派遣的留学,因此都是官方出钱的,但是培养人数较少。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的破产,又掀起了一阵留日的高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日本留学,由督抚、学政面试,从乡试落榜生中挑选有胆略、耐吃苦、经史之学有根基的青年赴京”[3]0711,从此清廷对留日学生的考试与额度都有变更,总的来讲人数呈现增加的趋势,“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国官费留学日本的学生达1611人”。   二、张之洞《劝学篇》的负面影响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所著《劝学篇》集中阐述了“中体西用”这一洋务派的教育主张。张之洞是极为关注教育,他认为“窃闻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4]962,认为要想改变中国落后的情况,必须要通过教育入手,这是清末的改良派的共同特点。《劝学篇》分为内篇与外篇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4]962,内篇包含有主要讲解传统封建礼教中的“忠”、“纲”、通“经”等等,主要讲求中学,即务“本”,外篇则包括“游学”、“设学”、“学制”、“铁路”等等,主要讲求西方学术与经济{没有政治},主要务“通”。   张之洞的《劝学篇》的提出的确给予封建顽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提出了变科举、重视农工商各门专门学问的命题,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其教育目的的封建性比较明显。虽然,张提倡洋务、提倡设立各种专门学校,当时确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总的方向上是错误的,张在《劝学篇》中说:“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俱为越南、缅甸、朝鲜,俱为埃及,俱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成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4]963,这其中主要有二层观点,其一是要自强救国,其方式是通过变法,“专己习常,不能自存也。”[4]963,其二是要强调中国传统习俗与文化的重要性。   三、严复致力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历史贡献   其一,开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