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4.病因学说与辩证
第一节 外因及其辨证 外因,自外界而来的病因,指六淫和疠气。不具备传染性的病因称为六淫;具备传染性的病因称为疠气。 一、 六 淫 (六邪): 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 六淫致病的特点: ①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 ②六淫邪气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③六淫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⑤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一)风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之中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他外邪多依附风邪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2.风性浮越向上,为阳邪,具有扬上浮,向外开泄的特点,故风邪致病多犯阳位,如头面、咽喉、肌表等,常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等临床表现。 3.风邪善行数变,是指其致病部位不固定或症状时隐时现,如风痹的四肢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数变,是指其发病突然或病情变化急骤,如中风、急惊风等。 4.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在临床特点上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性。如四肢抽搐、肢体颤抖、瘙痒不安等。 (二)寒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寒伤阳气,为阴邪,其性阴冷必消耗阳气。临床表现要么因寒冷过强见恶寒、疼痛;要么因阳气不足见畏寒和机能衰减。 2.寒主收引,寒则冷缩、收敛,临床可表现为肌肤收敛、汗孔不开、筋脉牵引拘急等。 3.寒主凝滞、主疼痛,人体脏腑靠阳气温熙气机才能运化,体内液体靠阳气推动才能流畅,感寒则伤阳,临床可表现为气机运化呆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寒邪致病疼痛明显。 (三)暑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暑性炎热、伤津,暑为盛夏炎热之气,只在盛夏炎热之时发病,表现为高热,热必耗水伤津。临床表现为高热、心烦、口渴、多汗等。 2.暑热升散、入心包,升散,是指其易伤人头目,临床可见头昏、目眩等;入心包,是指其易扰乱心神,临床出现伤暑和中暑证。 3.暑多挟湿 盛夏炎热同时又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困,气流不畅。临床可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困胀、便溏、苔黄腻等等。 (四)湿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阻遏气机 气是推动水湿运行的动力,湿重则气难运行,气阻则湿停。 2.湿性重浊,重,是指湿邪阴水质重。临床可见伴有沉重感的各种症状,如头痛、身重倦怠等;浊,是指湿邪阴水混秽不洁。临床可见伴有水分泌物混浊的各种症状,如湿疹脓液、流浓鼻涕等。 3.湿性黏滞 黏滞是指湿邪阴水难去,缠绵。临床可见病程缠绵的各种表现。 (五)燥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燥邪干燥 燥伤津液,令人干燥。而且燥为秋天主气直接通于肺脏。 2.燥邪涩滞 燥伤津液,气道不滑利。临床可见伴有涩滞感的各种症状,如皮肤不光滑、痰不易咯出、大便干涩等。 (六)火(热)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1.火(热)为阳邪,炎上,易伤人阴液 火(热)属阳,火焰向上,一是致病多于人体上部,口渴、舌红;二是水火不容,煎熬津液,口渴、咽干、唇燥。 2.火(热)急迫、易动风、动血、扰心神 火(热)变化迅速,致病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高热易惊风,常见小儿急惊风;迫血妄行易动血,常见各种出血;热入心包易扰心神,常见心烦等。 3.火(热)易致疮疡肿疖 疮疡肿疖多由于热甚,化脓也因其热甚肉腐。 二、 疠 气 疠气,是外因致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气候因素(如久旱、酷热等) ②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 ③预防隔离工作 ④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 第二节 内因及其辨证 内因,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自内而生,主要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服务项目档案整理与管理方案.docx VIP
- 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数学试题.pdf VIP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每课一练(全册打印版) .pdf VIP
- 永川区2024-2025(上)九年级物理试题 .pdf VIP
- 摩登家庭台词剧本第一季第一集中英双语左右对照.pdf VIP
-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永川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doc VIP
- xxxx局文书档案整理及数字化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标 53页).doc VIP
-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 654-2014).pdf VIP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永川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docx VIP
- 《汽车理论》全套课件 (余志生主编 第五版).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