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浅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外治浅论

中医外治浅论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罗 凛 定义 《辞海》认为针灸,推拿,针灸,伤外科手术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 《简明中医辞典》则 认为外治法是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但自针灸形成专科之后,外治的概念有所改变,近世论述外治法,多除去针灸。也就是说,现在外治法一般专指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治疗疾病的方法,,例如:拔罐,敷脐,发泡,熏法,洗法,淋射法,药浴法,吹法,探吐法,导法,挑治法,吸入,点眼,漱涤等。 中医外治特点 1.疗效迅速而适应症广 2.安全稳妥而副作用少 3.操作简便且取材容易 4.重视辨证论治 5.强调三因制宜 敷脐法 敷脐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汉、唐医籍中已有散在记载,经过不断总结提高,至清代已走向成熟。《理淪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尤其是清宫医案中记载了大量外治方药,及至现代,借科技之助,敷脐疗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1.在内科疾病临床上应用 (1)感冒 方药及用法:①风寒感冒,取生姜、葱白、豆豉、食盐适量,捣烂炒热敷脐。①风热感冒,取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适量,研细敷脐,外以爵香追风膏贴封,每日贴换1次。 (2)急慢性支气管炎 方药及用法:半夏、细辛、杏仁、白芥子、麻黄等分研细末,取药粉适量敷脐,外以麝香追风膏封贴,两天换药1次。 (3)肝硬化腹水 方药及用法:甘遂末、葱白各10克,大蒜3克,商陆粉鲜生姜各5克,捣烂敷脐,2日换药1次。 (4)糖尿病 方药及用法:天花粉、黄连各1克,石膏2克、蚕茧2个焙干为粉,胰岛素1支,将药粉调湿敷脐,外以麝香追风膏封贴,每天1次。 2.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月经过多 方药及用法:党参、白术、云南白药各10克,共为粉末,每次取5克,以白酒适量调糊敷脐,外以纱布覆盖固定,2天换药1次。 (2)痛经 方药及用法:乳没各10克,延胡索、白芍、五灵脂、蒲黄、当归各30克,桃仁、香附、干姜、川芎各15克,共熬膏,每取5克敷脐,2天换药1次。 3.在皮肤科临床上的应用 (1)黄褐斑 方药及用法:白芷、白附子、细辛各30克,山檀、茯苓、鹿角霜各100克,密陀僧、山甲片各5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熬膏,每次取10克,摊贴脐部,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2)皮肤瘙痒 方药及用法:杏仁、山桅、桃仁、红花、荆芥、防风等分。诸药为末,蜜调药末敷脐,每日1次。 4.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1)小儿口疮 方药及用法:釜底拍薪散,吴茱萸15克,大黄10克,胡黄连、南星各6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0克,醋调温敷脐,或贴敷于两足心涌泉穴,每晚换药1次,连用2—3晚。 (2)小儿高热 方药及用法:生石膏、吴茱萸各30克,大黄20克,绿豆20克,研为粉末,每取50克,醋调敷脐。 (3)小儿腹泻 方药及用法:五倍子10克,丁香6克,肉桂6克,研为粉末,每次取5克填脐,每日换药1次。 注意事项 1.敷药前,脐部须以热毛巾擦洗干净或用75%酒精棉球消毒。 2.敷药后,脐部需用纱布覆盖固定,或用麝香追风膏封贴,以防药物脱落。 3.敷脐疗法虽然运用广泛,但也并非万能,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请医生诊治。 发泡疗法 用刺激性的药物敷在皮肤上,进行发泡治病的方法,叫做发泡疗法。 (1)白芥子泥发泡法 适用于:渗出性关节炎,淋巴结核(瘰疬) 药物:白芥子30克 用法:将白芥子放入水中浸泡,取出捣泥,分作两份,取其中一份敷于关节肿大处或瘰疬处,外以纱布覆盖固定,两小时后解开观察有无红肿发泡,若已有泡,可用无菌针头将泡刺破,涂上龙胆紫,若无泡出现,可以继续再敷另一份,包扎之,候两小时再行观察,直至发泡为止。 (2)大蒜泥发泡法 适应症1:头癣 药物:大蒜头10克。 用法:将蒜头捣烂如泥,取5克敷于头癣处,轻轻按摩一会,包扎或纱布覆盖固定,两小时放开观察有无水泡出现,如已有水泡,可刺破去水,涂上少许“三黄膏”(制法附后),如无泡出现,可以再取5克蒜泥放在头癣处包扎之,两小时后再观察,直至发出水泡为止。 适用症2:黄疸 药物:大蒜头10克,青黛10克,茵陈、大黄各6克,白糖适量。 用法:诸药共捣成药泥,蒜头另捣如泥,取蒜泥10克敷于孔最穴上,擦20余下,令其发泡,再取10克药泥敷于孔最穴上包扎之.2—4小时洗去,涂上三黄膏。再取另一侧,方法同前。 巴豆发泡法: 喉痹,白喉。 斑蝥发泡法:发癣、痄腮。 注意事项 1.发泡药物禁止内服。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