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培东:学术研究需要创造性的思考
精细如头发丝万分之一的金属线、小如一只果蝇的神经环路,是普通人几乎完全忽略掉的“微小”,有人却能从中找到大乐趣,并且一路挺进成为美国院士。
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材料科学家,在路透社“最优秀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里排名第一位;只花了四年时间,就成为了伯克利大学化学系的终身教授;因为在纳米材料领域里的突出贡献以及精彩的创造力,2015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3日,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现在他还同时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他是杨培东,他说:“当你在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才会有新的发现。”
杨培东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的时候,导师是钱逸泰院士,专业方向是高温超导体:“做高温超导体也好、做纳米材料也好,这些都是材料学科的分支,所以实验方式和实验手段是很接近的。我本科毕业去哈佛,就开始慢慢进入到纳米材料这个领域。”
读研究生的时候,杨培东决定挑选一个根本没有人涉猎的方向――半导体纳米导线。1994年,在哈佛求学的杨培东和导师开创了半导体纳米导线的全新的领域。这也是半导体纳米导线这个概念第一次在科学界被定义下来。博士毕业的杨培东希望在博士后学点新的东西,于是离开了半导体纳米这个领域大概18个月,选择了纳米材料的自组装。他在研究生阶段和博士后阶段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去伯克利大学组建自己的研究组的时候,杨培东决定把研究方向回到半导体纳米导线。纳米激光器延续了纳米导线有趣的光学性能,2001年杨培东的研究团队做的纳米激光器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2015年获得了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
杨培东研究的是一类有着独特性质的“半导体纳米线”,纳米线大约只有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这些纳米线有些可以转换热能、光能为电能,有些则可以作为纳米激光器,应用广泛,潜力十分巨大。杨培东一直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废热发电”“最小纳米激光器”“人工光合作用”,都是他纳米导线研究之路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其中“人工光合作用”是纳米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突破。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5年4月7日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论文题为《Nanowire?CBacteria Hybrids for Unassisted Solar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to Value-Added Chemicals》。斯坦福大学材料学副教授崔屹认为“这是一项先锋性的工作,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抓住了人类面对的最至关重要的难题之一(This pioneering work opens up an important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ddress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roblems human beings face. )”。
人们熟知,在大自然界,植物每天都在发生着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变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通过这一神奇的过程,植物将外界的能量转化并储存起来。杨培东和其团队研发的“人工光合作用”就是要通过人工的手段,实现这一过程。
杨培东团队构建了一套由纳米线和细菌组成的独特系统。该系统可捕捉到到尚未进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一过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碳水化合物。不过,人工光合作用作用的想法则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为醋酸酯(acetate),后者是今天很多生物合成反应的基础。
更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们正使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值钱的化工产品,例如生物可降解塑料、药品甚至是液体燃料。
该技术的关键之一S. ovate细菌,这是一种很好的二氧化碳催化剂,能生成醋酸。而醋酸能用于生产各种化工品,包括可与汽油相媲美的燃料――丁醇。在近似自然阳光照射200小时的环境下,杨培东团队实现的太阳能转化率为0.38%,这与自然界(光合作用)叶子的转化率相同。引起业界轰动,随后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团队也迅速跟进。
“我们相信,这是人工光合作用的革命性飞跃!”杨培东说。“我们的系统有潜力从根本上改变石油和化学工业,因为我们的体系中,将以完全可再生的方式生产化学品和能源,而非以前那样去地底下开采。”
美国等很多国家都试图捕集利用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可预见的常来,化石能源仍将会是人类所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因此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影响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已提出各种办法捕集二氧化碳。例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无害的有机化合物,甚至是利用小苏打来吸收二氧化碳,以防排放到大气中。人工光合作用的精妙之处在于另辟蹊径:如何捕捉、储存二氧化碳的难题,被消解为直接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派上好用场。
“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