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曹雪芹鉴定过古画资料说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发现曹雪芹鉴定过古画资料说起

从发现曹雪芹鉴定过古画资料说起 [人文社会]从发现曹雪芹鉴定过的古画资料说起 论坛 → 副版 → 学术中国 → 本帖 共1页 第1页 只看楼主 高亮楼主 只看某人回复 关注此帖 专为中长篇设计,阅读更方便! 复制本帖地址 『学术中国』 [人文社会]从发现曹雪芹鉴定过的古画资料说起 作者:badzhima 提交日期:2008-3-18 16:57:29   我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必要先占有史料,才能有史评;有史评,才会产生史论;有众多史论,才可以形成一门史学。比之红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胡适没有发现《石头记》的甲戌本、庚辰本与敦诚的《四松堂集》,就无法形成“新红学”。如果周汝昌没有发现敦敏的《懋斋诗钞》,亲手抄录胡适借予他的甲戌本《石头记》,就不能写出《红楼梦新证》,使“新红学”得以发展,如果吴恩裕没有发现敦诚的《鹪鹩庵笔麈》与《石头记》己卯本的残本,没有占有孔祥泽先生提供的《废艺斋集稿》中的有关史料,就不能在“红学”研究中别开生面。我们批判过“空头政治”,同时也应讥讽、批评“空头学术”!   我在研究曹雪芹的有关书籍中,曾写有这样一段话:“《废艺斋集稿》(以下简称《废》文)的真实性,我们是承认的,但是作为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由于几经抄录,而且不是孔祥泽先生亲手过录,所以我们对此《记盛》(以下简称《盛》文)稍持保留态度……。” (《曹雪芹在西山》第86页)   2005年春季,由于有了新史料的发现,过去那种对《盛》文真实性“稍持保留态度”的观念,应为之一改,改为应持肯定态度。《盛》文中,记述曹雪芹、董邦达、敦敏、过子与、于叔度与端隽等人鉴定的《元人如意平安图》、明代商祚绘画的《秋葵彩蝶图》(曹雪芹定名)或称《秋葵图》(《石渠宝笈》书中定名)均已找到原物的下落出处,《秋葵图》现今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吴恩裕先生曾发现《元人如意平安图》的某些线索,但探寻未获结果。这一结果为我的老朋友严宽在2005年4月17日查阅找到出处。1933年北平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第三十期《故宫书画集》刊印有《元人如意平安图》;三十八期刊印有《秋葵图》。至此,可以说这两幅画首次面世的出处、时间、地点、编辑与出版单位终于一一揭晓,从而也证明了《盛》文的真实性,天道酬勤,特向严宽同志祝贺。   事情哪有这么偶然、凑巧,曹雪芹鉴定的两幅画,为何同被清宫收藏,为何又在1933年同年刊印问世,为何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又在1965年11月同年同月分别介绍了这两幅画。这样鬼使神差的事情不是太离奇,太偶然了吗?如有人仍认为《盛》文有伪,那请下下功夫,找出这“鬼”在哪里,“神”住何方。   本人认为如要继续认为《盛》文是伪造者的伪作,一定要通过三关方能否定。千万不要再玩弄那些“空头学术”,不重史料的书斋文章了。否则可真成为另一意义上的“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徒劳之作了。       作者:badzhima 回复日期:2008-3-18 17:00:00   一、 造伪者的文物关   《盛》文是真是假,严宽同志已据一有力阵地。他首先证明了《盛》   文中雪芹鉴定过的两幅古画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其鉴定意见也被敦敏、董邦达等人接受,从而否定了传系李龙眠作《如意平安图》的真实性,后为乾隆降格收藏,并传流至今。   如果《盛》文有伪,作伪者要编造雪芹鉴定这两幅古画的“完美”故事,起码要知道这两幅画,仔细研究过这两幅画,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趋近于无。   曹雪芹在鉴定所谓李龙眠的画作《如意平安图》时,有这样一段话。雪芹说:“李公麟不喜写生花卉,而以白描人物著称于当时,下笔挥毫如铁线迂回,后人少有偌大笔力。且也,此幅之胆瓶已是元代式样,宋人何能预拟其式?”(见《钩》文)雪芹不但对宋元陶瓷器具熟烂于胸,就是对李龙眠画技的分析也是针针见血,毫不含糊。何其巧也,雪芹之祖父曹寅就珍藏有李龙眠一幅《毛女图》,有“楝亭”印章,后被乾隆收藏[见台湾《故宫书画图録》(一卷)第275页]。雪芹说得非常准确,李龙眠画的山峰石岩、波浪水纹真如铁线银钩那样峻峭楞巗,力透纸背,但需要线条柔顺的地方则犹如刀锋剑颖的笔势又带有卷曲飘逸之美。我所见到他的八幅画均是白描人物为主,辅以山水楼阁之画。   我无意中见到李公麟的第一幅画是2004年2月底。当时我代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赴日内瓦参加世界贸易发展大会的预备会。会议结束以后,我们一行五人经德国法兰克福回国。没有想到,台湾故宫文物在波恩展览,没有任何争议,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人就去展馆参观。我首先跑到展馆的绘画展室,映入眼帘的第一张画,就是李公麟的《卞庄子刺虎图》,收藏印记竟有“楝亭秘玩”的款识,“楝亭”即是雪芹祖父曹寅之号也。真是披沙见金,大海寻针,当时太兴奋了。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