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探析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探析摘要: 清代的科举考试要求士子们写出合乎规范的“馆阁体”书法。这种规定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基础教育,使书法教学的技术层面和观念层面都有较为规范严格的标准。大量的清代书法论著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整理这些书论并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普遍观念。这些方法和观念,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启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代 书法 基础教育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书道中兴的一代,书坛活跃,流派纷呈。它突破了帖学的藩篱,开创了碑学,改变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书法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清代科举考试对士子们的书法有较高的要求,这虽然导致“馆阁体”在书坛大行其道,但又直接引起官学和私学对书法学习的重视,使得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为数众多的清代书法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其中有些是写给子孙或学生的教材,有些则是书家自己学书经验的记录,还有一些是汇集前人有关书法学习方法的文字,供学书者取法借鉴”。①这些论述多注重初学者在法度和基本功上的训练,体现了清人注重实用的书法基础教育观。 一、启蒙阶段的训练方法 清人在执笔上强调“拨镫”古法的运用,且十分注重针对不同的书体,采用不同的运笔方法。在笔法和结字上,“永字八法”和“九宫格”的普遍使用,更体现了清人对书写规范的重视。 1.执笔和运笔 学书习字首先要掌握正确合适的执笔法。同治、光绪时期的胡元常认为,“宋元以后书家所以不能如唐人之盛”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执笔古法——“拨镫法”之不传。清人在学童书法启蒙时期十分强调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他们大都以拨镫之法为古来执笔第一要诀。这一自古以来秘不示人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执笔时五指的分工作出明确的规定,称为“擫、押、钩、抵、格”五字诀,或“擫、押、钩、抵、格、导、送”七字诀。一些书学论著还配以插图形象地说明这种执笔方式,如鲁一贞、张廷相的《玉燕楼书法》,梁巘的《评书帖》,等等。 针对不同书体,执笔还应有高低之别。执笔的高度是随着书体的自由度而逐渐增加的,一般是“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③鲁一贞、张廷相合著的《玉燕楼书法》则直接指明这种方法源自“卫夫人笔阵图”。 明确了执笔的方法,下笔写字时还要懂得怎样运笔。王澍认为,书写小楷必须“提笔在手时时操练,令手之五指柔和婉转,屈伸低昂左右无不如意”。写大字则要懂得运腕之法,腕要竖,因为“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但运腕又不能太紧,“紧则腕不能转”。④与执笔一样,书写不同的书体也要采用不同的运腕之法,分别是枕腕、提腕和悬腕,枕腕只宜写小楷,如果写大字或行草书,则要提腕或悬腕。姚配中的《书学拾遗》提道:坐书小字时,要“将腰际之功,暗提至肩”,并“用力将肘暗提,令腕之寸口外,侧平着几,提劲由腕掌交关之际,以达于指端,使腕与掌指合二为一”。至于方寸以上的字,“则须自肘及掌指合而为一,将腕提活运之,则手有笔势矣”。这段精辟的论述,细致地分析了写字时指、腕、肘如何密切配合,使全身之力贯于笔锋,从而达到万毫齐力的目的。 2.笔法 清人将唐宋以来盛行的“永字八法”作为初学者的笔法规范。一方面,大量书论“对楷书及行书的各种点画形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和整理”。⑤如王澍的《翰墨指南》详细解说了“点”、“长画”、“短画”、“竖”、“钩”、“撇”、“捺”、“倒戈”等笔画的具体写法。戈守智的《汉谿书法通解》还专列一卷,“列举了由“永字八法”衍生变化出来的各种变化形态及固定组合形式一百二十多种,每种都有图示和解说”。⑥另一方面,与正确的笔法相对应,还应该避免不合规范的病笔。如冯班《书法通解》中标示的常见笔法“八病势”,《玉燕楼书法》的“欧阳率更摘书家八病”,等等。 3.结字 为了使习字者更准确地掌握字形结构,清人多采用“九宫格”的训练方式。王澍认为:“结构之法须用唐人九宫式,则间架密致,有斗笋接缝之妙矣。”所谓九宫,是在一方格内纵横分别画出两条线,使之等分为九个小格,在具体临习时,须“牢记某点在某格之中,某画在某格之内,记熟则出笔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缩,唯我所欲矣”。⑦由此看来,这种方法就是将笔画准确定位,从而使写出的字“斗笋接缝,八面皆满,字内无短缺处,字外无长出处,总归平直中正,无他谬巧也”。⑧显然,习书者接受的这种结字训练对合乎科举考试“馆阁体”书法的要求是大有裨益的。 二、临摹及范本的选择 书法的临习,可分为摹帖和临帖两个阶段,但如何,清人都强调对临习对象的“意”的把握,即读帖。怎样选择临习范本,也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清人多主张“取法乎上”,提倡上溯晋唐,尤其是唐代的诸多法帖。 1.临摹观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