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及粮食产地转移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及粮食产地转移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周力,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创新重点研究项目(编号:KYZ2009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KYT201005)。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 基于198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①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②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农的成本收益比较,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③基于规模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④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成本,往往要低于发达地区保留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给安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给风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16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业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的局面已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北粮南调”,一些原来生产条件较差的北方低产地区,正逐步崛起为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可能逐步加剧,这势必增加了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风险。若如此,粮食产业向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集聚,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供给水平,扩大粮食产量的年度间波动,并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不稳定[2]。有学者认为,粮食调进省份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对于粮食缺口的拉大也不能任其发展,而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3]。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技术变化等宏观背景下,中国粮食产地转移往往是农户理性的经济决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4]。试问,若以国家粮食总供给稳定增长为目标,中国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以农业可持续增长为导向,探索长期的、稳定的粮食政策与战略选择。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主要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为主。从七大经济地区划分来看,华北、东北、西北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华东、华南不断下降;华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5]。
中国是世界种稻最早、产稻谷最多的国家。2008年稻谷播种面积2 924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7.38%。受水资源约束,中国的稻谷产区主要集中于气温高、降水多的华中和华东地区,近年来,稻谷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华东地区产量骤减,由1985年的30.00%下降至2008年的23.58%,而东北地区产量剧增,由1985年的3.62%上升至2008年13.56%。总体看来,稻谷产业集中度有微量下降,前4大产地作物产量占总产量的份额总和(CR4)由1985年的44.34%变化为2008年的42.66%。
中国小麦生产广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目前,小麦产区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近年来华中地区产量迅速上涨,由1985年的22.56%上升至2008年的30.10%。2008年,小麦主产区排名前4名的省份为河南(27.13%)、山东(18.09%)、河北(10.87%)、安徽(10.38%)。近期,河南、安徽等地区小麦产量显著提升,中国小麦产业格局变迁主要表现为产地集聚,CR4由1985年的54.52%上升至2008年的66.47%。
中国玉米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近几年,东北地区生产份额由1985年的25.90%上升至2008年30.70%,华北地区由1985年的18.96%上升至2008年的22.35%。2008年,玉米主产区排名前4名的省份为吉林(12.55%)、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