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设计化学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化学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主动、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化学课堂变得有趣,充满活力,让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魅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情境,有位学者做了这样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它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展现出魅力,课堂充满魅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设计教学情境。
1精心设疑
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重点知识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考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化学九年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节课中,做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点燃酒精喷灯?
装置最右边的酒精灯有什么作用?
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要再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有个学生还总结出“一氧化碳最早通入,最迟撤走”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总结,学生不仅牢记了一氧化碳的通入时机,同时掌握了一氧化碳的作用。学生在得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体验了化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的“酸雨”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受酸雨危害的图片,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建筑和雕塑,在这短短十余年中却变得伤痕累累、锈迹斑斑?
为什么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森林会大面积消亡,永不复生?
为什么许多曾经美丽的湖泊中生物却死绝,变成一潭死水?
为什么城市中本应娇艳欲滴的鲜花却变得黯淡且出现了白斑?
触目惊心的图片加上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们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最后提出“二氧化硫到底有哪些性质,竟然对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引入新课。通过这样的心理触动,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进行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讲述故事
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时候,如果能穿插几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化学知识,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空气的成分》这节课时,可以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大胆质疑“燃素说”,通过多次实验,最终证明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又如:在教《常用的盐》这节课时,讲述福建本土化学家侯德榜通过不懈努力,结束列强垄断纯碱生产的局面,发明“侯式联合制碱法”的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花费时间并不多,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锲而不舍、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再如:学习“王水”时,讲述科学家玻尔如何利用王水溶了诺贝尔金质奖章,从而保护奖章不被敌人夺走;在学习“硝化甘油”时,介绍诺贝尔不畏炸药爆炸的危险,研究出对人类起到巨大作用的炸药,并将一生的积蓄回报给社会,创立诺贝尔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人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等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由枯燥的被动记忆转变成有趣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情感。
3进行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同时,化学实验体现出科学之美: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之美,晶莹剔透的化学仪器之美,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之美……这些美充分展现出化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唤醒学生探究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人云“切己体察”,意思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悟、印证书中的道理,才能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是化学教学,通过精彩的化学实验,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化学知识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改变了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可以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用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点燃,边烧边摇动,燃烧片刻后,熄灭火焰,会发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