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290名童年期受虐及养育方式对人格影响相关研究.docVIP

高中生290名童年期受虐及养育方式对人格影响相关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生290名童年期受虐及养育方式对人格影响相关研究

高中生290名童年期受虐及养育方式对人格影响相关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期受虐及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影响,为开展相关人群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方便抽取济南市1所中专学校、1所高中学校的学生290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PQ的E维度、L维度高分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低分组(P值均 调查结果表明,养育方式中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儿童越易形成外向、情绪稳定及性格随和的个性,与国内的研究结果[18]一致。另外情感虐待、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保护、躯体虐待易造成子女形成焦虑、紧张、易怒、抑郁等神经质的个性特征,而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性虐待易造成子女形成孤僻不群、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等精神质的个性特征,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19-20]。研究显示,掩饰的个性与父亲偏爱被试、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性虐待、父亲惩罚严厉有关,而豁达的个性则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关。这可能因为子女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中形成一种可以坦诚交流的安全感,而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分干涉保护、性虐待、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越多,子女为了进行自我保护而越可能通过遵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来掩饰自己,以吻合父母的要求,这与有关报道结果[1]一致。 本研究结果提示,各种形式的虐待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孤僻的个性特点,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有助于形成外向、豁达的个性。本研究童年受虐及养育方式为回顾性评估,且样本量有限,能否推广到其他群体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韩肖燕,苟晓琴,吴维宇,等.成都市高一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性调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1):852-855. [2]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208-209. [3] 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15-317. [4] ALLEN B, LAUTERBACH 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hood trauma. J Trauma Stress, 2007,20(4):587-595. [5] 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等.湘潭某工厂子弟中学学生受虐待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96-297. [6] 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等.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88-391. [7] 曹文胜,于宏华,许成岗,等.强迫障碍及其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81-484. [8]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 [9] BERNSTEIN DP, STEIN JA, NEWCOMB MD,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rief screening version of the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hild Abuse Negl, 2003,27(2):169-190. [10]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05-107. [11]郑日昌,主编.心理测量与测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7. [12]吴明隆,主编.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8. [13]GOLIER JA, YEHUDA R, BIERER L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o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raumatic events. Am J Psychiatry, 2003,160(11):2 018-2 024. [14]许思安,郑雪,和秀梅.纳西族外向性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47. [15]RADEMAKER AR, VERMETTEN E, GEUZE E, et al. Self-reported early trauma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personali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