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武装抗争台湾议会之父—林献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武装抗争台湾议会之父—林献堂

第 1 節臺灣總督府的建立與武裝抗日 第 2 節 殖民體制與臺灣人民的政治文化抗爭 第 3 節 殖民統治下的社經發展 . . 第 4 節 戰爭體制下的臺灣 . 1895年之後,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在臺灣進行殖民掠奪,一方面將臺灣的製糖業現代化,一方面採取指定原料採收,蔗農只能將甘蔗賣給指定的糖廠。 製糖會社剝削蔗農,除了在磅秤上偷斤減兩外,對採收的甘蔗定有不同等級及收購價格,蔗農完全沒有表示意見的餘地。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選舉替人運動」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 * 同化政策 時間:大正七年(1918 年) 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的主張,引起世界各殖民地的民族運動。 日本為緩和臺灣的民族運動,實施「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政策」。 地方制度的調整 全臺改設州廳、郡市、街庄三級制,除「郡」之外,各級地方行政區域都有官設協議會。 * * 地方制度的調整 臺灣現在許多地名都是在此時定下來的 總督府利用大正九年的地方改制,將富地方特色的地名改為日本式地名,例如:錫口改成松山、林圮埔改成竹山、阿公店改成岡山。 更多用日語發音來做轉換,例如:艋舺變萬華(manka)、打狗變高雄(takao)、三角湧變三峽(sankyo)、湳仔變名間(nama)、茄冬腳變花壇(katan)、鹹菜甕變關西(kansai)。 * * 臺灣第一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時間:昭和十年(1935 年) 限制: 1.半數官派,半數民選,但是 權力仍由行政首長掌握。 2.選舉人須年滿25歲和住滿六 個月以外,並限制只有男性 和年繳稅金五圓以上的人才能 投票。 第一次地方選舉 全臺400萬臺灣民眾,合乎資格公民者僅為28000人。 * * 非武裝抗爭 噍吧哖事件發生之後,臺灣的志士察覺武裝抗日難以成功。 受民族自決思想的啟發與「大正民主時期」 風潮的影響,臺灣知識分子決定採用非武裝抗爭方式,謀求改善臺灣人的處境。 * * 非武裝抗爭 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 組成「新民會」,創辦《臺灣青年》雜誌。 以「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為目標,請求設立臺灣議會,來限制臺灣總督府的權力。 * * 非武裝抗爭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時間:1921-1934年(請願15次) 性質: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 影響:雖未成功,卻帶動臺灣的其他非武裝抗爭團體的成立,啟蒙臺灣民眾思想。 * * 林獻堂 1934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抵達東京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 * 非武裝抗爭 治警事件 背景:為延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蔣渭水等人深感結社重要。 事由:大正十二年(1923 年)第3 次請願時,蔣渭水、蔡培火組成「臺灣議會期成同盟」。 結果:日本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展開大規模的傳訊、調查、逮捕。 影響:使臺灣非武裝抗日的民氣更為旺盛。 * * 非武裝抗爭 臺灣文化協會 時間:大正十年(1921 年) 地點:臺北 領導者:蔣渭水與林獻堂 活動內容:辦報刊、設講習會,並巡迴全島舉行文化演講、表演話劇、播放電影。 * * 蔣渭水及其革命伴侶陳甜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電影巡迴隊)合影,電影也是傳播新文化的管道 1925年苑裡地方人士歡迎臺灣文化協會的演講團 臺灣文化協會 * * 非武裝抗爭 臺灣民眾黨 由來:因協會內部意識型態不同而分裂。 領導人:林獻堂、蔣渭水 性質:臺灣史上第一個政黨。 結果:蔣渭水因熱心參與「臺灣工友總聯盟」的勞工運動而往左傾發展,蔡培火、楊肇嘉退出,1930年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促成昭和十年(1935年)的地方選舉。 * * 非武裝抗爭 農工運動 背景:俄共成立共產國際(第三國際),推廣左派社會主義。 過程:「臺灣農民組合」(1926 年)、「臺灣工友總聯盟」(1928 年)、「臺灣共產黨」(1928 年) 等左派團體組成,並積極投入農工運動。 結果:日本加強對臺灣的掌控,非武裝抗爭的團體最後一一被解散。 * * 臺灣工友總聯盟 時間:1929年3月19日 地點:臺北市大稻埕蓬萊閣 蔣渭水曾提出一句口號「同胞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這句口號成為當時臺灣民眾黨在集會場合的慣用語。 成立大會 近60輛汽車組成車隊遊街 * * 非武裝抗爭 經濟掠奪與二林事件 起因:農民的甘蔗只能賣給指定會社,會社可以決定甘蔗的價格。 農民要求:彰化二林的農民受到臺灣文化協會的鼓舞與啟蒙,成立蔗農組合向會社要求共同決定收購價格。 會社拒絕:會社拒絕並請警察強制採收,成警民發生衝突。 結果:日警藉機逮捕400 多人,史稱「二林事件」。 第 1 節臺灣總督府的建立與武裝抗日 第 2 節 殖民體制與臺灣人民的政治文化抗爭 第 3 節 殖民統治下的社經發展 . . 第 4 節 戰爭體制下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