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乔治》是怎样一本书?.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奇乔治》是怎样一本书?

《好奇乔治》是怎样一本书? 一.《好奇的乔治》是怎样一本书? 小猴乔治是玛格丽特H.A.雷夫妇创造的。他们以在南美生活时,对狒狒的观察和速写为基础,在二次大战逃难中,画成图画书《好奇的乔治》。1941年,在美国出版。 至今,《好奇的乔治》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累计销售了四千多万册,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喜爱的图画书经典。 “乔治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他总是对什么都很好奇。”这是这套书的开场白,也是对乔治这个形象的概括。他不仅对什么都好奇,还要试着把好奇的事情弄明白。于是,好奇又好动的乔治就惹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麻烦”。 乔治从动物园里逃出来,眼前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为了探究,他把这个世界弄得地覆天翻。他想模仿油漆工,却把人家的房间粉刷成了热带雨林;他住院时的一连串“荒唐事”,让患忧郁症的小姑娘重新开心地笑起来;他想看看巧克力是怎样做成的,却让传送带上的巧克力都飞跑起来;他爬上翻斗车,于是,池塘里就多了一个鸭子们喜欢的小岛。 用传统的教育观来看,乔治肯定会被归在老师不喜欢、家长头疼的“淘气包”之类。可是,在这个系列故事中,“淘气包”强烈的好奇心;出色的观察力;不懈的探究精神;非凡的行动力,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早期教育的根本,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孩子们的言行,尊重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千世界里,不断地寻求,快乐地探索。 二.来自《好奇的乔治》的启示 第一次见到《好奇的乔治》是在1986年。那时,我在国外,经常到图书馆和书店去看图画书。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搜集资料,顺便也为即将出生的女儿选几本好书。在成堆的图画书里,以亮丽的蓝色、黄色为主调的《好奇的乔治》系列,跳进我的眼里。看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好奇的乔治》对我冲击很大。上大学前,我做过八年幼儿教师,进修过学前教育;上大学时,同学们研究古典、名作,我却整天鼓捣“小人书”;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幼儿图书编辑。这样的经历,让我自以为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胸有成竹。 可是,看了《好奇的乔治》,我的信心完全动摇了。我一遍一遍地读原作,还找来不同国家的学者写的评论文章看。 我渐渐地体会到,在作品中,作者以赞许的眼光,看待乔治的好奇和好动;放手让乔治做错事、闯祸,让他在自己的失败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出现在作品中的大人,虽因乔治惹得麻烦而头痛,但都以宽厚的态度,原谅他的过错,表扬和奖赏他有意无意中,给事情带来的好结局。 作品表达了注重儿童天性,提倡给孩子表现和发展空间的新儿童观。从中,我得到日后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启示。 女儿已长大,看着她乐乐呵呵,忙忙碌碌,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干着想干的事情。我对《好奇的乔治》心存感谢。 启示1.乔治让我明白了,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要紧的事情。 好奇心是人和生俱来的才能,只是后来的知识和经历,让我们懂得了儿时曾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也忘记了自己曾拥有过的那颗好奇心。 乔治让我想起了这一切。让我明白了呵护这份好奇,是多么要紧的事。 《好奇的乔治》让我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做的事。对女儿一些奇怪的举动,我不再难理解。她那些不着边际的提问,无论忙和闲,我都会倾听。有时还会把查来的答案,讲给她听。尽管她一脸迷茫,可我相信,这个“好奇”留在了她心里。也许有一 天,她会试着自己去弄个清楚。 好奇是一切创造的的开始,牛顿因为“好奇”,弄清了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对一件事产生好奇,很感兴趣地追究,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许就造就了一个伟人,成就了一份事业。我常想,那些让我们敬仰的伟人,他们心中的那个“好奇”,是什么时候,在心里生的根呢?小心呵护孩子心中的“好奇”吧!没准儿,有一根会发芽,长成大树! 启示2.孩子们做的“错事”,只不过是在模仿大人时,弄出的一个个小失败。在做“错事”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做“对事”。 我们面对孩子做的一些惊心动魄的“错事”,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怒斥。因为,太危险,太让人后怕了。看见孩子用剪子,把自己额角上的头发剪下一大撮,你会一把夺下剪刀;孩子把雨鞋倒过来,当凳子,打算踩着去插门。你会冲过去,大声呵斥!“摔在门上,会磕掉门牙!” 可是,乔治告诉我,他们只是想模仿大人,做点儿事情。可惜,没干好。比如,他想模仿黄帽子叔叔打电话,却拨中了110,弄得警车、救火车出动,虚惊一场;在动物收养所,他听说有一只小狗逃出笼子,到处找狗时,却让所有的小狗都逃了出来。 这下,我们明白了吧!再遇到这种事,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这事应该怎样做,就行了。 面对未知的世界,孩子们睁大眼睛,上下求索。可是,家长们却总想把孩子护在翅膀下。在保护孩子远离失败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品尝成功,获得自信的机会。 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别太在乎一时的成败。你会发现,在对对错错中,孩子们做的“错事”会越来越少,“对事”会越来越多。 启示3.学会以赞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