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久病肺虚-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
第五组经典小讲堂 主持人: 徐向前 小组成员: 陆佳 顾婷婷 徐向前 司佳琦 徐向前 专业:中医学临床方向 学号:2006711038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 定义: ⑴、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⑵、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 ⑶、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胀肺 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的临床表现.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 1.哮病——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其证候特点与肺胀的喘咳上气有显著的不同。 2.喘证——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 3.肺胀——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喘咳上气,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历史沿革 (1)肺胀源于《内经》,发挥于汉代张仲景,成熟于后世历代医家。 《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3)《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可见肺胀的主要病因是久病肺虚。 (4)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如 《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 《张氏医通·肺痿》说:“盖肺胀实证居多。”《证治汇补·咳嗽》对肺胀的辨证论治当分虚实两端。 历史沿革 (4)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如 《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张氏医通·肺痿》说:“盖肺胀实证居多。” 《证治汇补·咳嗽》对肺胀的辨证论治当分虚实两端。 证候特征 1.证候特征——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是肺胀的证候特征。 2.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感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3.肺胀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和肺气肿体征。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1.久病肺虚 若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伏着于肺,肺气壅滞不畅,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肺胀。 2.感受外邪 肺虚卫外不固,六淫之邪每易反复乘袭,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益加重。 3.痰挟血瘀 病久肺气肺体损伤,内有郁结之痰,复感外邪,肺气郁闭,血行无力,积而为瘀,致使痰疲相结于肺,滞留于心,而成肺胀。 病机:久咳、久喘、久哮、复感外邪,肺之体用俱损。呼吸机能错乱,气壅于胸,滞留干肺,痰府阻结肺管气道,导致肺体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而成肺胀。 病变——首在肺 影响脾、肾 病及于心。 肺胀的病理因素——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诊 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l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肺胀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偏标实——感邪发作,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 偏本虚——多见平时,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 后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标实者——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祛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 本虚者——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 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分证论治 外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