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通车八十周年。
12月10日,由贵州省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文化厅、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主办,晴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晴隆县隆重召开。
交通部原副部长忻元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李殿仁,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政委、少将李金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凡,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中华五千年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董万章,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黄曼,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黄健勇等100余名嘉宾及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到密支那,从密支那又分为南北两线与缅甸公路相接,经昆明、二十四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陆上的苏伊士运河”。其中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而闻名世界。
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旨在探讨黔西南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将全国抗战遗址二十四道拐的发展更好地与旅游、体育、文化、精准扶贫等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新路径。这对黔西南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全长约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1946年,由美军1880工兵营对该路段进行改造,并同时发动中国军民修建从二十四道拐西端的沙子岭至广西桂林的支线,使桂林的美军空军基地通过二十四道拐与昆明、重庆形成“三角战略”支撑。
该路段以地形险峻、选址科学、设计精良、施工艰难、线型流畅、气势恢弘而成为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杰出样板,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和中美军事建筑专家的杰作。
从改造通车至抗日战争结束,通过晴隆二十四道拐运抵重庆的军事物资达45万吨。它是全世界保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的惟一路段,现仍完好保留被称为“美军墙”的边坡护石护墙,弯道半径、倾角、纵坡度、边沟、路面仍与八十年前一样。
这条抗战公路于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山岭上的小城
晴隆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角。交通便利,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晴隆立体气候非常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具有发展山地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晴隆地势险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晴隆县驻地――莲城乃县之中心,海拔1552米,地势险要,是入滇必经的咽喉之地。它置于九山八凹之中,呈四里六甲之表,城中心又有一水塘,形似莲花,故取名“莲城”,在盘江八属独树一帜,东有“滇黔锁钥”的盘江桥锁道;南有丫黑河及狮子口险道横伸;西有险雄的二十四道拐(原为鸦关口)截喉;北有西泌河扼守。
这座“山岭上的小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安南卫,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裁卫建县为地方行政机构,民国三十年(1941)改“安南县”名为“晴隆县”至今。莲城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地,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之中心。
上世纪3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延伸,莲城享有抗日后方重镇之盛名。晴隆这个无电缺水仅九百余户的山城小镇,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此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黔滇通道上的重镇。
山地旅游名片
近年来,晴隆通过举办二十四道拐相关活动,加大宣传推介,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游客流量达到70万人次。2015年,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据权威咨询机构可行性研究分析,到2020年可突破300万人次。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得益于这一重大机遇,晴隆二十四道拐、三望坪、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