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撞到寒山寺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没有撞到寒山寺钟

我没有撞到寒山寺的钟 放 姑苏城外寒山寺,迷人又迷人的名字。我欲西圆门前河畔上客船,径向那“夜半钟声”里去,船夫却岿然道:外宾已先包了,要停船坐候,如必欲乘船,则拿20元来开个专列。我不说有无多钱,只听“专列”二字便也吓跑了。 于是舍了水路走旱路,因向一水果摊汉子并几个中学生问路,被反指方向,白走了若干里,待返回到原地找到六路公共汽车时,知道西圆离寒山寺不过两站路时,已近夕阳暮鼓时分。好在也无什么气可生,未上船,我未浪掷20元钱,白走路,浏览了杨柳岸“人家尽枕河”,岂不于偶然得之,妙哉。 到寒山寺,就要忍得一时气,这方是仙寺的宗旨。寺中那两个神态逼肖的褴楼和尚寒山与拾得造像,千年前二人即正有这幺一番对话: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仿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船夫、水果商、中学生的“欺我”,可是寒山和尚的考验我么? 明了一个“忍”字,便深会了吾家先贤张继那首《枫桥夜泊》,多么和穆旷远的钟声啊!余音绕梁可持续三分钟,其实岂止三分钟,这种精神上的余音足足持续了千百年! 那口驰名中外的大钟封闭在一个阁楼上,不时发出浑厚如历史的音响,听一听是不要代价的,若要上得楼去亲手用木杵撞呢,则又得交代囊中了,不多不少,五元钱一回。望到那些港台游子、日本观光客络绎不绝排了队经收票的和尚带进门去,或轻或重的撞击声显示出其各自年龄气力同内心沧桑,我纵有钱有兴上楼去一撞,也不用了,为什么要去打扰他们的清兴,破坏他们整秩有序的队列呢? 寒山寺听钟,这就足够了。想起古人在萧萧废寺旁边,倦卧寒江畔“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情景,是多么凄清而美丽啊!惟此钟声一响,和平的颂歌也就奏响了,卑微愈显愿望真啦。 于寺中我见一间书法禅室,一个极清雅整洁的禅师,在那儿与人娓娓清谈,满壁字幅,大约都是他的手笔吧,同他的神貌正相一致。尤数那首《枫桥夜泊》写得多也最醒目。可惜我几乎一句苏白也听不懂,否则听听他的意思并再与之交接几句,那是多么富有禅意啊。不过从他那绵绵语音上想到,连苏州的和尚说话也是如此柔软清倩,苏州的姑娘如林妹妹一类就不消说得了!啊,由此一想我真自恨不是苏州人啊,适才“欺我”的二三苏州子不禁早为我所原谅,更成了我羡慕的对象了! 立于寒山寺外石拱形枫桥上时,真是夕照如枫叶般的红染一天了,桥下水无语凝噎,想曾扁舟栽送过多少江南才子。故人不见,钟声依然,萧萧的古意真是渗透如花江南骨子里的精魂啊,所以才这么柔中带刚,妩媚狭犷,正同那乌啼之声。 姑苏城外寒山寺,迷人又迷人的名字。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文汇报2006-11-29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